慈善公益报(吕富来 裘汉彬 本报记者 张迎迎)今年33岁的李海燕本是一只翱翔四海的“燕子”,但为了江西婺源县浙源乡庐坑岭村留守儿童能有一个安稳的童年,她留在庐坑岭村做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待就是10年。
童伴妈妈李海燕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制作月饼
2019年5月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江西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妈妈”落户庐坑岭村,李海燕毛遂自荐,成了40多名留守儿童的“好妈妈”。
为孩子成长呕心沥血
万事开头难,当好“童伴妈妈”有苦有乐,有泪水有收获。在“童伴妈妈”项目落户庐坑岭村之初,村民们对其理解程度有限,并不配合支持。“有的闭门不见,有的不理不睬。”李海燕说,她用耐心换取理解,用真心赢得支持。
通过进户家访,村里的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李海燕的注意。她叫洪婉晶,初进洪婉晶家的老旧房子时,李海燕发现她一个人坐在堂前看电视,既不爱笑,也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经过了解李海燕得知,洪婉晶父亲几年前因劳动改造无法照顾家庭,母亲带着姐姐改嫁,只留下了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贫困,令人心疼。
经过多方了解,李海燕与洪婉晶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在李海燕的感化下,对方经常购买书籍和衣服通过李海燕寄给小婉晶,也经常通过庐坑岭村的“童伴之家”和女儿视频聊天,建立起了母女感情。如今,看到小婉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海燕感到艰辛的付出是值得的。
“母爱是伟大的,我要尽量弥补孩子们失去的母爱。”李海燕说,通过扎实有效开展关爱活动,庐坑岭村“童伴之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当好“童伴”、当好“妈妈”的信心与决心。
为疫情防控殚精竭虑
自从当上了“童伴妈妈”,李海燕自家的两个孩子再也不是她唯一的牵挂,庐坑岭村的40多个孩子,都成了她牵挂的对象。“天热了,孩子们有没有私自下河玩水?天冷了,孩子们有没有吃饱穿暖?每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大事小情,都让李海燕牵肠挂肚。
今年1月,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李海燕坐立不安。于是,她便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普及防疫常识,不仅利用微信家长群宣传新冠病毒的危害,还通过微信视频“云家访”,及时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讲解疫情防控知识,为筑牢疫情防线贡献力量。
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学校无法正常开学,需要开展线上教学。当李海燕了解到庐坑岭村查智宇家里有两兄弟,且只有一部智能手机时,作为“童伴妈妈”的她第一时间“贡献”出自己的备用手机,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疫情期间,正读初三的查丽美,因爸爸生重病、妈妈离家出走,家庭贫困的她没有手机上网课。李海燕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查丽美家的情况上报县里,寻求链接资源,经过上级领导的支持协调,特意开展了一场“为网课困难学生送平板电脑”公益活动,让查丽美一家看到了希望。
“点点滴滴见真情”,如今李海燕走到哪里,孩子们总追着她喊道,“老师、老师,您去哪?是家访吗?我们和您一起去”。听到孩子们稚嫩、纯洁的声音,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个‘好妈妈’,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