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
别担心 “童伴妈妈”帮你照顾家
2017-05-18 11:58:35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 馨)“上一次是什么时候见到爸爸的?”“我忘记了。”这是一个来自四川省红星村的留守儿童曾渝茹的回答。

 
  为了能为孩子赚取更多的学费,也为了能够省下路费给孩子们买些礼物,渝茹的爸爸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家了。不久前,小渝茹带着亲手为爸爸画的全家福,拉着妹妹的手,跟随老师来到北京,希望能看到想念很久的爸爸。
 
  据了解,在我国还有很多像渝茹这样的留守儿童,即便政府、社会已经开始对他们有一定的照看,他们还是面临着各种伤害、暴力风险,甚至被伤害程度要比一般儿童都高。
 
  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亲在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由此衍生的自杀问题,更是令社会担忧。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为了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早在2015年,四川就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从10个县的100个村分别选聘、培训一名“童伴妈妈”,每人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为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据网上公开招聘条件显示,“童伴妈妈”需要高中及以上学历,年龄要求19-55周岁,无犯罪记录,掌握汉语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且能保证合理的工作时间,村书记、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不做推荐,村委委员、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小老师和医生等可纳入推荐范围,最好是专职人员担任此项工作。
 
  补助资金和活动经费主要是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社会组织和一些企业筹集到的专项基金,除了给“童伴妈妈”提供每年2.4万元的补助外,并还为他们每年匹配1万元的“童伴之家”活动经费。“童伴之家”由村里提供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房中配备了娱乐、教具等设施,让留守儿童有了开展活动的地方,这令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计划”项目负责人问会芳称,“童伴妈妈”主要通过项目地区村委会推荐或个人申请,而不是公开招聘。排除村官之类的人选,主要考虑的是人选可以开展长期工作,稳定性强,保证合理的工作时间。“对一些家庭贫困、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做到每周走访一次。”
 
  有了“童伴妈妈”后,留守儿童就有了第二个家。
 
  用真诚为孩子构建第二个家
 
  四川省红星村的“童伴妈妈”张新明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作为‘童伴妈妈’,我每天都跟孩子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会经常去做家访,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据了解,张新明曾是一名代课老师,当时,张老师的班上有40名学生,其中22名都是留守儿童,而且大部分都是“双留守”。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生活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照顾,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在照顾方面有些吃力,孩子们每天都是‘脏兮兮’的来上学。还有的老人因为生活习惯的问题,不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经常会将装过农药的容器在水里涮一涮就拿给孩子玩,非常危险。
 
  看到以上场景,张新明老师决定亲自照顾他们,在生活上帮孩子们树立卫生理念和安全常识,在学习上帮孩子耐心讲解。
 
  张老师说,“在他们村子里,留守儿童有100多人,这100多名留守儿童都是她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都在逐渐长大,能够外出读书是让她感到骄傲的事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请问要开几朵花……”在游戏声中,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这些稚嫩的孩子们与父母长期离别,在这个幼小的年纪不得不去了解什么是生活,不得不去体会什么是离别。关注留守儿童,在孩子们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给他们构建另一个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是一种莫大的温暖。
 
  或许,父母虽在远方,但亲情还在身边。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