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
应将儿童防性侵纳入义务教育
2016-03-07 11:40:49    慈善公益网

   3月起全国正式进入了“两会时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召开。最近五六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食品安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物价等民生问题,儿童安全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3月2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与凤凰公益联合主办的2016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布了《“女童保护”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和《“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标准教案(家长版)》,据“女童保护”统计,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例0.95起,受害者呈低龄化趋势,一人性侵多名儿童案例近三成,熟人犯罪超七成;我国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形势严峻。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全国人大代表、明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欣蓉,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阚丽君,江苏省淮安市妇联主席顾晓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雪梅等出席了座谈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全国妇联权益部处长郭晔递交了书面发言材料。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应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落实四部委保护未成年人意见精神,填补全国性防性侵教育教案空白;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填补法律法规制度空白。
 
  儿童性侵案件频发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负责人孙雪梅发布了《“女童保护”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40起,平均每天曝光0.95起,同比下降33%。2014年同期数据显示,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数量高达503起,每天曝光1.38起。
 
  “女童保护”是由全国百名女记者联合京华时报社、凤凰网公益频道、人民网、慈善公益报社等媒体发起的公益项目,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截止到2016年2月,“女童保护”已经在全国25个省份开展儿童防性侵教育课程,覆盖人群超过64万。
 
  “女童保护”指出,统计基于公开报道案件,2015年被曝光数虽然比2014年有所减幅,但公开曝光案例的减少,并不代表着实际发生案例的减少。根据传播规律,任何现象在一定周期内关注度较高,之后可能呈现出一定趋势的衰减。此外,社会与学界的共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性侵儿童案件非常隐蔽,难以被公开报道和统计,因此被公开曝光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件的冰山一角。
 
  “性侵儿童事情在研究领域不是新问题,但在中国究竟什么状况?到目前为止恐怕系统的、对现象特征的揭示,这样的年度报告还比较少见,这份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在儿童防性侵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童小军说。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非常多,家长也没有儿童防性侵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更需要在农村地区把儿童防性侵的教案和教材普及。”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说。
 
  “熟人作案比例高达七成,说明在对儿童进行防性侵安全教育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针对熟人性侵的防范措施,家长、学校及社会全方面提升了意识高度,熟人作案也就可能因受各方面的阻力而难以实施。‘女童保护’在进行儿童防性侵教育时,就有专门针对熟人性侵的防范措施。”孙雪梅说。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表示:“家庭成员的性侵更为复杂,因为有孩子担心报案后家庭面临‘解散’无法生存。所以法律和政策保障方面,对于监护人性侵儿童案件,在加重处罚施害者的同时,应同时增强对儿童的兜底社会保障。比如剥夺监护人监护权后,就应该由国家来行使监护权。”
 
  家庭教育亟须改观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防性侵教育仍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据“女童保护”统计,仅有44%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23%的孩子不知道何为性教育,33%的孩子选择“似懂非懂(知道一点点)”。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经过专家撰写、科学论证的全国性防性侵教材教案,这一领域在全国仍停留在空白。应尽快研究出台全国性的权威防性侵课本、教案。”张雪梅说。
 
  目前,“女童保护”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慈善公益报》记者权敬发布了《“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标准教案(家长版)》。权敬介绍,“女童保护”在结合国内外儿童防性侵经验、成员多地试讲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的教案经过10多名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界、一线专家的多轮建议、修订,历经半年时间40多次修改,最终形成独立的《“女童保护”防性侵教育小学标准教案》,这份教案可作为一个教案样本,可免费提供给各地授课,同时提供相关培训。此次发布《“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标准教案(家长版)》,也是为了让儿童防性侵教育理念深入家庭、给家长提供可参考的材料,为儿童安全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教案用于公益用途,绝不用于商业盈利,希望能作为一个研究和推广的范本基础,为全社会的儿童防性侵教育做一些贡献。
 
  加强监护制度建设
 
  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今年将重点提交“加强儿童的国家监护制度”提案。“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我比较关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性侵,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庇护场所,你在外边受到欺负可以回到家庭,可是家庭不安全就麻烦了。”朱征夫说,报告显示,来自家庭成员的性侵有29起,约占9%,“我觉得要引起高度关注,因为孩子没有地方躲。”
 
  据介绍,去年,朱征夫就提过一个“关于加强国家监护制度”的提案,如果儿童遇到来自家庭的侵害,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侵害,不仅仅性侵,也可能虐待,也可能遗弃,就由国家通过司法权或者其他权利,有期限、有条件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由国家行使监护权,倡议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朱征夫表示,今年会在去年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进怎么样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目标是建立更多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依靠救助站或者依靠福利院,甚至独立建立自己的中心,总之要给孩子兜底的保障。
 
  朱征夫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将争取政协组织委员专门调研此问题,再提出调研报告,再向财政部、人事部请求资金和人力的支持。
 
  加大儿童防护教育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教育女学生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遭遇性侵犯后懂得如何寻求帮助”。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表示说,“‘女童保护’的数据有相关部门研究开展有针对性儿童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但还有大量案件没有浮出水面,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保护儿童需要法律政策有力保障,需要制度和程序性落实机制,需要家庭监护的完善,需要专业人员的服务干预,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同时还要提高孩子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2015年我们和“女童保护”合作以后,我们致力于将提高女童防范意识为突破口,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注重三方联动,推动女童保护工作,目前形成部门联动、社会联手格局。我们的‘女童保护’工作也写入了2016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且纳入淮安市政府为民办事实工作当中。”顾晓芳介绍。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安全教育第一课”作为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未成年人被性侵现象越来越严重,需要加大防性侵教育的力度。‘女童保护’作为民间组织在推动防性侵教育,并没有国家给予补助,都是自发的、靠社会力量做这件事。但这不可能只由民间力量来承担,希望能通过民间力量能推动制度的建设。”阚丽君说。
 
  此外,参与研讨的专家一致表示,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指导意见。
 
  “今年‘女童保护’联合代表、委员提出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推广成年儿童保护淮安模式、填补未成年人性侵保护教育教案空白。我连续3年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将建议提上去,而且很有效,比如去年我们也提出废除嫖宿幼女罪,现在这个罪名已经成功废除、并入强奸罪。”李一飞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这次两会,我还提交了关于脑瘫儿预防和救治问题的提案,我们做了调研,脑瘫疾病的防范比救治的意义大得多。”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