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助残
“托养+就业”打开残疾家庭幸福之门
2020-08-05 00:51:45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一直以来,残疾人群体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残疾人家庭脱贫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各地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帮残疾人融入社会。对于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通过“托养+就业”的方式,让残疾人家庭走出了“因为一人、拖累一家、致贫一户”的窘境,帮助残疾人家庭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托养一人 解困一家

  为帮助残疾人家庭解放劳动力,助力残疾人家庭脱贫,河南上蔡县共建成32个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解放贫困家庭劳动力800多人,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70多个;河北承德市将开展残疾人服务工程,为上万名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康复服务、就业培训、托养服务及适配辅助器具等服务。

  “老伴上班不用担心我在这里做活,安安心心的,还有这里做的饭也好吃。”家住江苏泗阳县来安街道桂庄社区居民包玉琴说。

  据了解,包玉琴和杨金国是一对母子,儿子杨金国因患有脑梗塞,导致行动不便。母亲包玉琴精神有些异常。为了照顾母子俩,包玉琴的丈夫一度无法外出工作,直到家门口有了残疾人之家,母子俩每天都来这里同社区的残疾朋友一起做手工,不仅解决了母子俩白天无人照看的问题,而且包玉琴的丈夫也可以安心出去工作。

  “这里不仅提供辅助性就业康复娱乐等,中午还提供一个午餐,让他们在这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家庭增加收入,让家里人去安安心心上班。”来安街道桂庄社区“残疾人之家”负责人石丽凤介绍道。

  据悉,入托桂庄社区“残疾人之家”的一共有25名智力、精神、肢体残疾人,其常态化的照料也大大解放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像这样的残疾人之家,如今在泗阳县已建成40个,“残疾人之家”已成当地辅助性就业、残疾人综合服务、社会化助残扶残的主阵地。

就业一人 幸福一家

  就业有保障,日子更亮堂。张爱娣是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残疾人扶贫托养车间进行托养就业的一名肢体残疾人,53岁的她家中有4口人,没来到车间前,她也会在家里绣个十字绣或者做些其他手工活儿,然后拿到集市上卖,不过,常常没有生意。

  2019年,麦积区残联的工作人员听说了张爱娣的情况,就将她介绍到扶贫车间。如今,她一天最多可以钩织两双手工拖鞋,按件计工钱,每个月都有1500元至2000元的收入。

  “在这儿顿顿有肉吃,今天还吃了西红柿鸡蛋面,特别好吃!”说起在车间的生活,张爱娣很是满足。不仅如此,因张爱娣表现突出,如今她已成为扶贫车间的妇联委员,主要负责主持维权工作,这让她自豪不已。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该扶贫车间是2019年8月份成立的,已对24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技能培训,其中100人现在长期在扶贫车间工作,还有40人在家进行手工产品外包加工,并由车间统一回购销售。

  不只是在天水市,宁夏隆德县在沙塘镇、陈靳乡、观庄乡新建残疾人托养就业基地3个,计划托养重度贫困残疾人200人以上,带动托养残疾人通过就业增收脱贫;四川眉山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与吉香居签订协议,针对残疾人的残疾类型成立了残疾人车间和托养车间,目前有在岗残疾人479人左右。

  全国各地多样化的“托养+就业”模式,打开了残疾人家庭的幸福之门,让他们生活有依靠、康复有保障,还让残疾朋友享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怀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