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的《礼记·礼运》,古人对小康作了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代名词。《礼记·礼运》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大同”思想,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这个发自远古的梦,如今成为了现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近年来,昆明市各县区残联围绕“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目标,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把残疾人事业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稳步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托养、文化体育、维权等基本公共服务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残疾人,为残疾人致富奔康注入不竭动力。
全省首创
全程连续助学模式
盘龙
盘龙区拓东街道东庄社区低保肢体残疾人辜景芬,丈夫过早离世,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月仅靠低保维持生活。2013年她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聊城大学法学院,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路费,让辜景芬一筹莫展。盘龙区残联及时伸出援手,第一时间为她送去了3000元助学金,让她的女儿顺利踏上了求学之路。并连续三年,为她们母女送上助学金和困难生活补助10000余元,资助辜景芬女儿顺利完成学业。
辜景芬的女儿是盘龙区残联在全省首推全程连续助学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盘龙区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从小学至大学毕业,实行16年的全程连续资助,力度之大创全省之最。
扶残助学是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的一项惠民措施,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基础,更是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一次性补助”助学模式救助范围不够宽、救助金额偏低的实际,盘龙区残联在全省首推全程连续助学模式,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从小学到高中(含技校和职高)及大中专(包括自学、函授),每年提供助学金,实行连续资助,直至完成学业。
补助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年600元,高中每人每年1000元,大中专每人每年补助分别为:本科3000元、专科2500元、中专2000元。补助力度之大创全省之最,目前补助金额也属全省最高。2014年盘龙区残联共为409名学生发放助学金28.48万元;2015年为符合条件的517名学生发放助学金41.2万余元。
残疾人保障工作一直是盘龙区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2010年盘龙区成为全省首家推行为残疾人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地区,并实现100%全覆盖;2011年,盘龙区作为昆明市主城区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再次成为全省首家免费补助残疾人养老保险地区,并于次年实现100%全覆盖。迄今为止,盘龙区残联已为符合购买条件的6264名残疾人购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参保费用66.3万元;为9034名残疾人购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付参保费用61.8万元。
为让普惠的阳光温暖每一名残疾人,仅2015年,盘龙区就发放99.5万元慰问金,为贫困残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89.8万元,对全区975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居家、机构托养工作;与盘龙区民政局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合作,以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区432名重度贫困残疾人提供了5190人次60729小时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支出经费72万余元;针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生活、医疗、死亡等困难救助,对260名贫困残疾人给予33.5万余元困难补助。让关爱的阳光照进残疾人心灵,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贫困、重度残疾人
实行应保尽保
东川
关爱残疾人,诠释的是一种责任,东川区从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医疗卫生、康复、住房等多方面入手,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保障残疾人生活的生命线。东川区持证残疾人共有8000余人,农村残疾人占到83%,农村残疾人占比大、贫困面广。为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东川区按照“低门槛、高标准、广覆盖”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一级、二级)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应保尽保;同时,对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照最低档次缴费标准)补助50%。2013年以来,支出养老保险金390650元,补助7812人次;支出医疗保险金185880元,补助4882人次。
多元化个性化托养服务,是东川区关爱残疾人的一大亮点。“十二五”期间,东川区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共有140名残疾人进入机构托养,821名残疾人进入居家托养,补助资金104.9万元。
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贫困残疾人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稳,是东川区党委、政府的为政之本。为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东川区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逐步纳入危房改造工程,2010-2015年,完成残疾人危房改造673户(省级470户,市级203户),共补助资金712万元。2013年以来,完成省、市级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暨居家环境改善项目137户,补助资金52.9万元。
残疾人要通过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重拾生命尊严,政府帮扶必不可少,但“授人以渔”更重要。区残联把更多目光投向如何让残疾人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上来。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增产增收,东川区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属开展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012年以来,共培训2575人,发放53.58万元农用物资。
让更多残疾人有尊严地生活,是建设幸福东川的应有之义。一项项惠民、利民、亲民的残疾人“民生工程”,为残疾人点燃了生活的希望,用爱心撑起了他们的脊梁。2014年1月1日,《东川区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实施办法》开始施行,本地户籍持证且属下肢残疾(享受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的除外)和视力残疾(一、二级)的残疾人,可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
在精神病防治康复救助方面,东川区为持证的贫困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给予450元服药补贴。为解决有办证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到省精神病院做精神残疾鉴定的特殊困难,区残联与区精神病院在2015年4月,首次邀请省精神病院专家到东川区开展精神残疾现场鉴定,为400余名精神病患者做了残疾评定,为患者家庭节约了上昆明的相关费用,受到患者家属的交口称赞。
随着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越织越密,残疾人的心里照进了更多灿烂的阳光……
投700万元
为残疾人建“新家”
寻甸
明年,寻甸县残疾人将有一个温馨的家,这里有周到的日常生活护理,专业的康复训练,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全面的医疗保障。寻甸县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2015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2月竣工。该项目作为2015年全县10个重大项目之一,概算投资70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寻甸县有3万余残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而全县90%以上的残疾人都居住在农村。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建成,将为寻甸全县残疾人提供一个集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真正实现“托养一人,幸福一家,和谐一方”。
“康复1人,造福1家”。为尽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寻甸县残联通过一批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 “光明工程”累计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900多例;无偿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580件;为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140例;发放轮椅300多辆;配助听器189人;铺设盲道30多千米;免费实施腭裂唇手术20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100余例;全国“爱耳日”活动免费检查800余人;成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3个。
“提升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层次,让残缺的世界充满最温暖的阳光。”寻甸县残联向着这个目标,默默地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辛勤编织了一张残疾人幸福生活的保障网,用博大的爱心让成千上万残疾人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寻甸县把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加强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个人实施补贴政策,一、二级残疾人按缴费标准全额补助,累计补助三、四级残疾人医疗保险327490元,养老保险509900元。
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有效改善了贫困残疾人住房状况。寻甸县累计投入379万元为536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投入179万元,为41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工商部门给予登记费和办证费减免;对残疾人从事劳务、修理、服务性业务所得收入,税务部门免征营业税。
教育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寻甸县将残疾人教育事业纳入全县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建立适龄贫困残疾儿童教育救助体系,成立特殊教育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进入各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因贫困辍学,全县残疾儿童义务入学率达90%以上。
“身残志坚梦不灭、折翼天使也能飞。”寻甸县残疾人发扬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勇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投身于寻甸改革发展大潮中,涌现出许多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用汗水量出不平凡人生,铸就事业辉煌的昆明浩盛昌房屋拆迁公司董事长李明飞;有敢于挑战人生,创造奇迹,为国争光的残疾人运动员鲁韦元、周颖、周艳菲,国家脑瘫足球队队长樊志超;还有致富能手张玉祥、张良,他们用双手托起生命的蓝天,续写出一个个身残志坚的传奇。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