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首家投资融资法律服务平台贝融财富宣告成立。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成立仪式重头戏是一场公益合作共建签约活动。贝融财富将节约下来的开业典礼费用10万元捐赠给担当者行动,用于支持注册筹办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并承诺平台盈利之后,每年将固定捐赠一定额度的资金作为担当者行动全职团队的行政运营经费补助,确保其持续运作。
做公益也要有成本
作为一家全国性民间公益助学组织,担当者行动致力于为偏远乡村小学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小学提供优秀课外图书和阅读推广引导支持。10年来,他们的项目服务已经覆盖全国24个省份926所乡村小学的40万乡村儿童,在13个县域设立了项目服务实验区。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一支15人专职团队的努力,运营成本不菲。
公益慈善组织从事公益活动的支出,该从接收善款中列支多少比例?公益慈善组织全职团队的行政运营经营该如何筹措?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
“在公众的印象中,做公益慈善就是好人好事,应该没有任何开销地空手做好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很多企业很多人可以对公益慈善项目慷慨解囊,却很少愿意为公益组织捐赠管理运营费用。”担当者行动总干事官文宾说,“我们虽然是相对成熟的公益机构,但每年都得想方设法筹措运营经费。”
目前担当者行动的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一是基金会捐赠项目资金提留的管理费,二是机构理事会捐赠资金,三是认同了解信任机构团队的个人捐赠。
记者了解到,长久以来,我国法律也没有关于公益组织运行成本的直接规定。从1988年国务院《基金会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直至2004年,中国基金会一直处于“零成本”运作状态。基金会不能从捐款中列支工作成本,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投资增值赚取经费,保障机构正常运行。直到2004年制定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才第一次明确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如今,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的《慈善法》正式对慈善组织的年度管理费用进行了明文规定。其第60条称:“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特殊情况下,年度管理费用难以符合前述规定的,应当报告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以外的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的原则制定。捐赠协议对单项捐赠财产的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官文宾表示,从事公益活动一定会有成本,专业的公益机构不仅需要承担人力成本、办公费用,也需要进行品牌宣传、学习培训等,这些构成了行政运营费用。“很多捐赠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公众慈善意识不成熟,也折射出公益慈善组织由于缺少有效监督等造成的公信力不足。”
在现代慈善业最为成熟的美国,适度的管理费用与合理的运营花费早已是业界共识。根据CNN和《坦帕湾时报》的联合调查显示,美国近6000家慈善机构平均每年的管理费用占募款总额的20%左右,有12.5%的慈善机构的管理费用超过了50%。
官文宾表示,“从事公益活动不需要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观念,让一些公益组织陷入发展困境,工作人员也不可能职业化、专业化,直接限制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
以创业支持公益
为何贝融财富愿意为公益组织捐赠运行专项费用?这是因为,贝融财富的发起人洪木田本身就是担当者行动常务理事,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民间助学。伴随担当者行动的成长,他看到了民间公益组织运营的艰难,因此萌发了以创业支持公益的想法。
洪木田了解到,厦门经济发展快速,民间借贷活跃,每年约有800亿元资金在民间流动,但却存在民间借贷难监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同时,中小微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面临资金需求大而来源甚少的困境。
如何让民间借贷合法化、阳光化,用法律为民间借贷保驾护航,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对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资深法律工作者,洪木田提出了创办投资融资法律服务平台的思路,并得到了厦门本地企业家、金融专业人士、法律专业人士的支持。2015年12月,他们跨界合作,共同发起我省第一家专注于民间投资融资法律服务的平台型专业机构。
作为应运而生的机构,贝融财富投资融资法律服务平台的创新在于,整合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公证处等跨界的专业服务力量,为投资融资双方提供风险调查、价值评估、合同签订、合同公证、强制执行等全程法律服务。依靠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力量,引导民间融资和借贷走向阳光化、规范化。
洪木田说,它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另一方面也将为担当者行动这样的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公益组织能够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转变观念需更多推手
创业需要创新,公益需要担当。贝融财富的几位合伙人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开业庆典一切从简。他们把节约下来的10万元捐赠给担当者行动,并且承诺今后平台将提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担当者行动全职团队行政运营。
对于民间公益组织而言,转变公众对于零成本公益慈善的误解,进而推动慈善公益机构更职业化专业化运转,累积更强公信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需要更多的推手,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助力。
2014年12月,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推出了“公益优才计划”,关注解决公益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作为入选计划的公益机构,担当者行动可以每年获得敦和提供的10万元聘请费用,引入专业人才。
“在敦和之外,贝融的做法打开了担当者行动募集行政运营费用的渠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大众,能够理解和支持‘慈善也需要滋养’的理念。”官文宾说道。
责任编辑:b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