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举办了三届的“公益金百万行”,得到了全市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从市民、记者、学生到企业家,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推进着这场公益活动,让这场公益盛会因为爱心云集而更加熠熠生辉。
“媒体+公益”传递正能量
林洲璐是本报负责“公益金百万行”活动新闻报道的一名记者,过去三届的活动报道都参与其中。“这个成立三年多的鹏城慈善新品牌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与困难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越来越强大的爱心磁场,我很有幸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为媒体公益事业做贡献,传递正能量。”
在公益金百万行已经资助的对象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记者的采访挖掘。这正是“媒体+公益”的独特模式——记者扮演的不仅是记录者,也是寻找受助者的志愿者。去年8月,林洲璐走进宝安区福永街道龚素莲夫妇的家,采访了患多发性软骨瘤疾病的龙凤双胞胎。关于他们的报道在本报见报后,“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同心慈善救助基金”马上为他们提供了2万元的资助。
“收到资助后,龚素莲给我发了很长的感谢信息,感谢《深圳特区报》的深入报道和‘公益金百万行’对他们的帮助,说孩子们下个月的手术费有着落了,心里踏实了许多,同时,更多爱心人士和义工组织看到报道后都对他们伸出了援手,那一刻,我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涌上心头,今后我将继续尽我所能,用文字做公益。”林洲璐说。
作为本报一名专业公益记者,盛佳婉俨然也成了半个“公益人”。“因为记者这个职业,我经常会跟各种人接触,有草根组织、受困对象,也有基金会、资助方,所以每当我发现双方诉求一致时,我会帮助他们实现资源对接。”
去年9月,本报公益专版《大爱深圳》面世,盛佳婉转型做公益报道。“进入到公益报道领域后,我经常被这个领域里的各种人和事而感动。在深圳,有很多青年人,他们以公益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自身价值。有很多企业家,他们通过公益创投、社会影响力投资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盛佳婉看来,随着公益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公益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我相信未来,‘公益+’会像‘互联网+’一样,能和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深度融合,改变我们的生活。”
搭建人人皆可参与的公益平台
“公益金百万行”前三届活动也在深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深圳大学的王青枝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公园步行的方式,让广大市民以健步行走的形式参与公益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在步行健身的途中参与公益活动。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传播爱心,凝聚全社会的爱心力量,那么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前三届“公益金百万行”的队伍中,都有70岁高龄的马汉仁老两口的身影。他说,这场公益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搭建了一个人人皆可参与的平台。“只要我们还走得动,我们每年一定会来参加,和大家一起献爱心。多一个人参与,就多一份爱的力量!”
责任编辑:bj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