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以慈善“同心圆”谱写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新篇章
2022-08-31 09:06:2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中华慈善日”已步入第七个年头,虽然每年主题不同,但展现出的内涵特点却是相同的。一是聚焦阶段重点任务,从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既彰显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新要求新变化,也体现了慈善事业对于党和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补充。二是突出人文关怀,既追求精神理论层面的真善美,也追求现实中创建美好生活的新目标。三是强调集聚力量,包括官方和民间、群体和个人在多领域、多层次的共同助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我们必须厘清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脉络,加深对慈善事业前进方向的清晰认识,以慈善事业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谱写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一、全民慈善是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必然走向

  中国慈善事业包含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历经了近代与当代两次转型。2008年至今,属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当代转型期,这一转型仍在进行中,尚未完成。

  携手做慈善的本质是全民慈善,全民慈善是当代慈善事业的突出表征。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催生了全民慈善现象的出现。一方面,逐渐兴起的“互联网+”为全民慈善提供了技术与平台支持;另一方面,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为全民慈善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进入了依法行善、以法治善的新阶段。全民慈善阶段,公民参与的慈善意识明显增强,社区与网络成了大众参与慈善活动的重要渠道,法律意义上的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开始走向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二、多方聚力是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携手做慈善需要关注慈善领域内部中“小慈善”到“大慈善”的发展趋势和各类慈善力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从“小慈善”转变为“大慈善”。20世纪80-90年代,慈善活动主要关注灾害救济与困难群体救助。进入21世纪后,社会公益逐渐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教育、医疗、环保、科研、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亦被纳入“大慈善”范围,不管是否是困难群体,均能从中受益。

  从官方到民间,各级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依旧发挥指导性作用,各类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社会团体已成为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从组织到个人,慈善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组织团体在提供慈善服务等方面的规范有序,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撑下,人人崇善、人人行善、人人向善的氛围已然形成。从单一慈善救济到公益各领域,志愿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不断融合,慈善公益事业已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和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评判依据。

  三、慈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在《在慈善中积累道德》一文中提到:“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这里强调的正是慈善在道德实践、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我们强调做慈善,更强调携手做慈善,其目的就是传播真善美,用慈善理念来爱人、爱物、爱社会,用慈善行为来求真、向善、寻美,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中的人和谐共处。可以看到,凡慈善领域引发的社会舆情,往往显露出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争议、对公平正义的隐忧、在价值层面的意见分歧。慈善对道德的传播是落实在广泛的实践中的,与一般的宣传教育手段相比,慈善对培育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协调人际关系更见成效。二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社会公益最直接最全面的体现,即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保才是最大的公益。全社会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保存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才是慈善公益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才是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真善美的文明新高度。

  (作者周秋光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金楠娟系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周秋光 金楠娟)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