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沈和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东部龙头地带的经济大省,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苏在这一战略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寄予着殷切期望,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苏的殷切希望和历史重托,转变为巨大的前进动力和辉煌的发展成果,对江苏而言关键是抓好两点:一是明确建设目标;二是落实关键举措。
明确建设目标,就是要主动确立“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的战略定位和时代担当,努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率先探路,积极作为,多做贡献。
多年以来,长江一直是江苏发展的重要依托。2014年,江苏长江两岸8个省辖市,集聚了全省77%的GDP、74%的财政收入和62%的人口。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江苏经济总量的占比接近1/4,超过苏浙沪长三角总量的1/2。而且,其产业优势、科教人才优势、城镇优势和现代重大基础设施优势也较为明显。这些优势的形成,与江苏注重依托长江重要禀赋,持续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长江优势资源是密不可分的。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把江苏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意义非同一般。一是有利于形成中上下游协作互动新格局;二是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新布局;三是有利于培育区域合作新优势;四是有利于建设长江流域生态文明。
立足江苏看全国,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根本导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苏时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最新定位和要求,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概括地讲,就是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这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总纲领。江苏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必须把这一总目标总纲领作为根本导向,并在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实践中,不断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总纲领提供新动能。
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总的思路应该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推进江海联动、跨江融合、东中西协同,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那么,如何落实关键举措?我认为,要突出做好“创新、融合、提升、开放、生态”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创新的文章,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必须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核心地位。扎实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盐城、镇江、扬州、泰州等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并进,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品牌,加快形成国际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竞争高地。另一方面,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激发改革发展新动力新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红利,推进区域布局优化和功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要素高效流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做好融合的文章,着力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江苏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优势叠加。国家区域发展许多重大战略已在江苏多重叠加。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先导区,必须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深度融入全国发展大局。(一)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按照国家规划,提高通道支撑能力,建设现代产业高地,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为融入国家的其他战略创造有利条件。(二)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坚持以上海为龙头,加强与浙江的两翼互动,深化与安徽的经济协作,共同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三)深度融入江苏区域发展布局,推动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南北共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取得更大突破,带动苏北和沿海加快振兴,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