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慈善光鸡"当然"一毛不拔"
2015-12-06 10:25:37    东方网

   12月4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称,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可谓“一毛不拔”,而互联网行业最“慷慨”,马云排名第一。(12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企业家乐于从事慈善事业或乐于捐赠的比例的确令人失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慈善土壤没有培厚,慈善风气不浓厚,捐赠的人自然就少。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家”和“族”核心。古人考功名,追求金榜题名,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光宗耀祖”,一个家庭、一个宗族有一个人“出人头地”,将庇护全家、全族。这种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融化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强化了“家族”的概念,而不是人类共有的“怜悯”和“同情”,所以,当他们发达了,首先想到的是荫庇和福及儿孙和家族,为儿孙、为家族留下更多的财富。在这样的土壤中繁殖出来的财富种子和结出来财富果实注定了难以福及他人,因为那样可能被族人称之为“败家子”,所以,有的企业家发达了不大可能首先想到做慈善,与这种原因不无关系。
 
  第二,受慈善垄断影响。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慈善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组建,甚至曾经一度只有政府部门有慈善组织,民间没有独立的慈善组织。即使后来开放了,但步子很慢,目前仍然是官方一支独大,处于官方垄断局面。当然,官方掌握权力和大量慈善资源,民间慈善不可能超越,属正常现象。但是,对于民间慈善的放活力度还不够,环境还不够优越,民间慈善还不繁盛、不活跃。在这样的社会空气里,很多企业家认为做慈善是政府的事,与他无关,自然缺少慈善热情,即使要捐赠,也不是有目的性的,而是甩一把钱给官办慈善,如何使用,由官方慈善自我决定。
 
  这至少暴露两个问题:一是官方对民间慈善鼓励不足,二是官方对企业家的慈善意识培养缺位,企业家除了会扔钱以外,内心缺乏慈善素养和意识。
 
  第三,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中国企业家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之前的企业家历史被割裂,没有延续,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的企业家史只有3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企业家发展还处在低级阶段,还没有习得达则兼及天下的慈善胸怀和素养,骨子里缺少慈善意识,而且,其中不少企业家之前遭受过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现在发达了,最迫切的愿望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企业家讲享受的多,做慈善的少。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企业家本人对成功的认识还停留在攀富、比阔的初级阶段,还处在成功的第一级水平,没有意识到慈善素养是企业家不可缺的品质,还没有浓厚的慈善意识和氛围,捐赠少,或不捐赠,以及捐赠不是为了人生快乐的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另一种虚名的人也大有人在。这种慈善行为虽然帮助了别人,但却沽名钓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至少人生的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
 
  超七在企业家在慈善方面“一毛不拔”,板子不能全打在企业家身上,政府更该反思对企业家的慈善意识的培养、挖掘和开发,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慈善种子才会遍地发芽、开花,并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一起富”的最初设计变为现实,否则,对于一个“慈善光鸡”而言,哪里“有毛可拔”?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