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贫困县摘帽 文化如何脱贫
2015-11-12 14:53: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于是,一些地区开始发掘和利用本地乡土人才或者发挥退休人员、积极分子的热度,致力于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

 

  在茶陵县腰陂镇东山村,农家书屋与村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共用一室,位于村委会一层。农家书屋平时由老年协会的退休村支书陈运喜管理,书屋虽小,人气却较旺。“我们老年协会的人空闲时间多,也有干事热情,可以保证书屋每年开放360天左右。”陈运喜说,他是个老文化志愿者了,农家书屋的管理也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

 

  李莉观察到,农村有许多乡土文化能人和文艺爱好者,却缺乏一个让他们发光发热的平台,于是她设想:“通过政府购买,调动各类民间文化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提供,这样就能一箭双雕”。

 

  除了人才缺乏,贫困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的体系化程度也很低,从而让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有专家比喻,这就好比“把一把盐撒在了十几口大锅里”,造成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低效运转等问题。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而这些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县级骨干公共文化机构,基本仅限于利用本单位的场地和设施开展服务,与镇、村的关系不大,资源支持、业务指导等没有开展。”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指出,“包括衡阳全市的图书馆在内,我国中西部地区对总分馆的认识水平普遍不够,各自处于‘孤岛化’运行状态。如果让县域内的文化资源‘动起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便能提升效能。”

 

  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确保精准扶贫

 

  《意见》提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际上,挖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来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文化事业,都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自我扶贫的突围方向。

 

  比如,沅陵县将县民间戏剧传承中心兼歌舞艺术剧团、泸溪县将辰河高腔传习所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既保护和传承了特色地方戏,又经常性地把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送到基层,让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

 

  炎陵县则确立了以旅游为重点的脱贫路径,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对客家、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十分重视,组织开展了客家民俗文化节、畲族文化节、炎帝节等系列活动,收效明显。

 

  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上,泸溪县以学校为切口,在县第一职业中学全部6个专业开设地方特色非遗“踏虎凿花”的传授课程,为社会输送着集现代化技能和特色文化“一技之长”于一身的专业人才;炎陵县则出台了《炎陵县文化人才发展办法》,通过采取跟班学习、选派挂职、培训教育、评选优秀等形式,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而在刚性制度的设计方面,茶陵县建立了奖优罚劣的制度——通过“千分制”考核的文化惠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文化资金拨付与文化考核挂钩。“我们明确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总分1000分,按考核得分将各乡镇年度文化工作划分为四类,按不同的比例拨付文化资金;把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乡镇相关人员待遇挂钩。”茶陵县文体广新局局长刘小元介绍,考核实施后,一是乡村文化资金打破了平均分配的惯例,激活了乡镇、村办文化的热情,去年每个乡镇自行组织群众文艺活动10次以上、参加活动人员5000人次以上、开展培训5次以上、参训人员200人次以上;二是在实现文化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全县各乡镇、村还加大了文化活动投入,仅去年就比上年度增加了300万元以上。

 

  巫志南说,我国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14个连片贫困地区,除了各地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各地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也需要“精准扶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县一策”,确保各地在人、财、物、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