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志愿服务精神是好人“人格支点”
2015-10-21 17:27:48    惠州文明网

   “好农民工”王正旺被誉为冰城“活雷锋”。15年来,他敬老助老,先后与34位孤寡老人、残疾人建立帮扶对子。他贷款开办“迦南安养院”,让困难孤寡老人免费入住。他驾驶“免费助老助残服务车”,全天24小时随叫随到,为2000多人进行了服务,投入近百万元。

 
  王正旺的精彩故事,再次诠释了“好人”价值。因为他15年来的无私付出,34位孤寡老人、残疾人有了更多依靠,2000多人得到了切实帮助。在很多人看来,无论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还是开办安养院让人免费入住,都是一种“吃亏”的事,王正旺为什么乐此不疲?是什么支撑着他,一干就是15年呢?
 
  志愿服务精神或许是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志愿服务精神包含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蕴藉着无私、关爱等品质。基于有爱、互助,人们能从琐碎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有了奉献精神,人们在服务他人的时候就会淡化个人得失,甚至不计较个人利益,全心全意投入慈善事业中。
 
  基于奉献、友爱等精神,好人们的善心足可以让他们舍弃很多,“为善”成为最大理由。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是好人重要的“人格支点”。人生在世,若为利计,则容易“无利不欢”,一切行动皆以金钱、利益为衡量标准,很难抛弃现实利益去做事;若为德计,则以社会美德为价值考量,能做到“美德之外别无大事”,抛开现实利益去寻求人性之善,表达道德主张。“支点”对于品德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社会志愿服务精神,支撑起好人的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旗帜鲜明地诠释道德之美。“好电影人”饶昌东,12年义务放电影千余场,甘当文化鼓手敢立“生死状”,没有社会志愿精神,恐难支撑12年的无私奉献;“好老人”任忠信,退休后,他离职不离岗,退休不褪色,舍生忘死,无私奉献,10年来带领队员们参与义务救援400多次,成功营救79个鲜活的生命,被百姓称为“当代英雄”。没有道德“支点”,难以撑得起如此伟大的人格,难以演绎如此感人的故事。
 
  这几年,社会志愿服务力量迅猛发展,如今全国志愿者组织超过43万个,人数超5000万人,阵容日益强大。我们在为那些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们投去赞赏目光之际,也为那些长期活跃在社会各角落的“民间志愿者”鼓掌。他们身上折射出当代文明色调,共同传播人间大爱,为我们带来感动和惊喜。
 
  我们赞赏、敬佩好人,就应当深刻领悟他们身上的志愿服务精神,领悟基于这种精神之上的人格高度,在道德大道上与之同行。(江风)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