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立此存照的“慈善作业”不如不做
2015-10-11 13:28:45    烟台日报

   日前,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长发的一条信息: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份“作业”,学生做好事,家长在后面拍照,洗出来的照片要交到学校。该家长颇为无奈,在她看来,做好事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许多事情都是偶然间遇到的,家长不可能随时跟着孩子拍照。为此,一些家长甚至绞尽脑汁地“设计”与众不同的助人为乐场景,“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同时也一边抱怨这样的好人好事还不如不做。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事、善事,自然是要激发孩子的爱心善心,让孩子养成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可对孩子在做这些好事时缀上附加条件,要求家长跟拍孩子做好事的全过程,以留下“证据”,则让这样的做好事变了味儿。且不说在这样的附加条件要求之下,孩子需要绞尽脑汁地寻找自己可以做的好事,让本应是发自内心的善举成为刻意为之的作秀。如果在正常环境下完不成作业,也不排除有的孩子不得不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些正在做好事的场景或者进行“摆拍”,如此一来,显然违背了让孩子们做好事的初衷,这样的好事还真不如不做。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鼓励孩子们多做好事,引导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得到快乐、收获成长,这无可厚非。因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正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特别是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与引导,更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起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而通过这些活动,在他们心里埋下奉献的种子,也铺就了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但是,奉献爱心应当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更不应该是为了应付完成作业而设计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样需要有“证据”的献爱心与强制孩子捐爱心款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俗语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引导孩子做好事的教育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孩子们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出于本能伸出援手,不只帮助了有困难的陌生人,更框定了他们以后人生路上的处事原则与价值观。而如果做好事成了必须“立此存照”的“慈善作业”,不仅不能达到教育效果,甚至还会让孩子走向“作假”的歪路,这样做好事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做好事,学校与家长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自觉做好事。学校与老师则要好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孩子们奉献出发自内心的“真”,唯有此,才能收获名副其实的“善”。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