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庆节的某个早晨醒来,打开手机微信看到朋友发给我的一篇文章,是李志艳写的《公益给人以错觉》(点击标题,马上阅读!),当天早晨仔细读完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发表了一些我的个人的意见后,我就继续做其他事情了。但前几天给公益人才基础班上课,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就这篇文章里的观点发表一下我目前作为一个职业公益人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于是想到要写这篇文章。当然,发表出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李志艳掐架,纯粹是为了给公众多一个维度去看待这个新兴的行业——我觉得我有这个义务。为了获得内心的荣誉感。以我为例,我从事公益更多的是学习如何认识社会,以及在认识了社会的多样和复杂之后,不被世界所改变。因为从哲学角度来说,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悲观的,如果不多和阳光(哪怕是看似阳光)的人在一起,我知道自己会发臭!那是不是抱着这个动机,我就没有资格来参与公益呢?
首先,我简单说一下我对李志艳这篇文章的理解。作者说了几个观点:
1、有很多人参与公益动机不纯,远没有人们理想中的那么“高大上”,甚至有些人并非出于善意,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善良的”、“与众不同的”。
2、有很多人参与公益,自以为帮助了很多人,但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给社会添了更多的麻烦,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3、最后,文章引用了某本书里的一句话:“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大多是肤浅的。”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决定要写这篇文章。因为这句话,动摇了“公益行业”整个的根基。
在具体阐述我自己的观点之前,我想引用一下百度对“公益”以及“公益行业”这几个概念的定义。
百度有云:“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为后起词,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缩写。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早先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很多公益组织起源于慈善机构。”
百度又有云:“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公益活动要生产出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努力形成参与者多赢共益的良好氛围。因而,公益活动至少应包含公民、公共、公德、公意和共益等五个要素。”
从百度的定义中,公益,顾名思义“公共利益”是需要社会公众一起参与的事情,而不是两个人能做的事,它最终指向公民社会,和公民教育息息相关。公益的另一层内涵是,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精神属性,或者说社会价值观的表达——因此才有了许多的社会呼吁和政策倡导等内容。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观表达,此二者缺一不可。
再回过头来看原文作者阐述的这些观点。
首先,关于公益参与者的动机不纯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参与者的动机不全是为了毫无功利心地做好事,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圣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且,在现实社会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相反,公益参与者的“动机不纯”,正体现了这个行业的包容性——兼容不同的利益群体,共建自由多元的理想社会(可能是公民社会)。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参与者通过“做好事”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获得内心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这本身是符合人性基本需求的(人的社会属性),是这个行业的凝聚力所在,本身无可厚非。
同一件事,每个人参与的动机不一定都相同。有人参与公益是为了改变世界,有人是为了学习成长,有人是为了获得内心的荣誉感。以我为例,我从事公益更多的是学习如何认识社会,以及在认识了社会的多样和复杂之后,不被世界所改变。因为从哲学角度来说,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悲观的,如果不多和阳光(哪怕是看似阳光)的人在一起,我知道自己会发臭!那是不是抱着这个动机,我就没有资格来参与公益呢?
其次,是关于公益成效的问题。文章中用了爱心人士捐书包和企业家建厕所的案例来说明有些人纯粹是在浪费社会资源,给社会添乱。这确实是这个行业存在的现象。但我觉得,原文作者只是从一个静止的切面去观察社会现象,而没有用动态发展的心态去看待公益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个行业的发展和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一样的——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公益行业无论从体量、技术含量还是群众认知角度来说,都处于萌芽阶段,有很多做得糟糕的地方。说明整个行业需要提升,需要更多人支持与宽容,需要回归理性,但不能否定这个行业存在的必要。
相反,据我这三年多来的认识和观察,这个行业已经成长了许多了。以救灾为例:2008年汶川地震时,群众捐款最终都会汇总到红十字会,然后由红会统一分配;群众一窝蜂跑去汶川救灾,结果把路给堵了。时间推移到雅安地震,善款有了更多选择,群众不仅可以捐给红十字会,还可以捐给壹基金、慈济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同时也看不到那么严重“志愿者”堵路的现场——因为有了专业救援队的出现。这些都说明:这个行业在纠错、在成长、在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专业性,以及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者引文说“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这句话是对公益行业存在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我只能说,不是公益人企图改变世界的意识太肤浅,而是你对公益的认识太肤浅,只看到了裸露在外最朴素的那一层“公益”行为,而事实上远非如此。
公益行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它既和这个行业(公益机构)本身属性有关,也和当下的现实有关。公益组织的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真实的幸福。而在当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和企业甚至公众又不能有效地解决,才给了公益组织以存在的环境。也就是说,社会问题一天没解决,人民一天过得不幸福,公益行业就一直有存在的必要。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能没有社会矛盾和问题。公益行业的基本属性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它存在的必要,只是它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而已。
综合前面说的三点问题,我觉得作者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用静止的横切面观察公益表象,把普通的公益参与者与这个行业的发展两个概念混淆了,这对这个行业以及行业从业者是不公平的。
我在“导读”中说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和作者掐架,因为我觉得李志艳这篇文章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公益,如何参与公益?
我们先谈如何看待公益行业的问题。我前面说了,公益行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广阔的社会意义,同时,中国的公益行业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希望社会各方力量给予这个行业以及从业者多一些宽容与呵护,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在社会大分工的浪潮中,公益行业(以及从业者)本身都要端正心态,回归理性,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积极成长,锻炼自身的专业性,提升解决社会的能力。
当下的我们如何参与公益?
首先,作为普通的公益参与者该如何做?
如果您是捐赠方,希望您能明确自己作为捐赠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接受捐赠的公益组织正确行使您的监督权,这一方面是让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方式,同时也是在帮助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如果您是志愿者,我希望您能在专业公益人的指导和协助下参与公益活动,尽可能减少对受益人的伤害,提升项目和活动的品质。
其次,作为职业公益人该如何做?
第一,公益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希望您理性地认识到这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生存处境,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说,如果您的家庭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还有妹妹上大学要供养,还有父母生病在医院,而公益行业那微薄的工资又不足以支持您的这些负担,那无论您有多爱这个行业,觉得通过公益能贡献多少社会价值,我都不建议您走职业化道路!
第二,入行需谨慎,但如果您已经选择了在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开始了职业化之旅,那我建议您时刻用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参与工作,不断提升您的专业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社会的变化太快,应对社会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虚怀若谷地学习——像高洁丝一样地去吸收,不留侧漏。另一方面,是因为公益行业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工作的复杂(多元),面对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问题,必须学习,必须协作。
第三,在工作过程中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时刻做好受伤的准备,在挫折中回归理性。有一点我必须声明:阿福只提倡奉献,从不提倡牺牲。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在求发展而不是求生存的自由社会,和平年代,没有人值得你为他牺牲——除非你乐意。但是,在公益发展的非理性阶段,公众和合作伙伴对这个行业和从业者总是抱有过高的期待(有些是道德方面的,有些是能力方面的),面对众多的期待,从业者的抗压能力很重要。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公益从业者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候还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有远见和坚定的信念。
阿福的公益心得
社会在变化,公益在成长,无论是不是职业化发展,多学习,多学习社会学,肯定有帮助。我一直认为社会学是认识社会、解释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法门。
希望改变世界本身没有错,也不肤浅。相反,这说明我们对这个世界有选择、有追求,这是值得骄傲的。但在动手改变世界之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认识社会,认识到它的本质和复杂性,认识到形成这些社会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无招胜有招”。
就目前而言,我觉得公益行业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严重的问题是公益行业自身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趋利性,成熟的行业才能留下优秀的人才,由于行业发展规模、工资待遇、工作缺乏规范等问题,公益界其实很难留下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都在政府和企业)。优质人才的匮乏也导致了李志艳笔下的项目执行成效差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势,很多基金会都在用尽各种方式培养公益人才、留住公益人才,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公众对公益行业的误解。在泸沽湖的时候,和一个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聊到如何做公益的话题,他说:“现在公益已经发展到3.0的阶段了,我们不能再用赚‘眼泪’的方式来做了,这样很低级,要学会借鉴商业的模式来推动社会公平。”
我说:“我知道,对于公益人自身来说,确实自以为发展到新的阶段了,总是不顾一切往前走,玩创新。但是,‘社会认知’这条腿没跟上啊,对于公众而言,从来没有任何‘阶段’的概念,他们对公益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所以我觉得,让更多公众对这个行业有一个真实而理性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缺一批这样的公益传播官,对公众和从业者开展公益行业特有的启蒙教育。”
后来,在腾讯“9.9公益日”上,看到张以勋大哥在众筹自己作为公益传播官的工资时,我的内心是温暖的。至少看到有些人做着“盗火者”的工作。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本身也很简单:为了给公众多一个维度去看待这个新兴的行业,在回归理性的基础下,寻求更多人对它的支持。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