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中国长期处于全球青蒿素产业链最底层
2015-10-08 10:29:44    一财网

  如何撬开公立市场大门

 

  对于疟疾、艾滋病、肺结核等药物国际市场的规则是公立采购,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在药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上会严格把控,并且有15%以内的利润控制要求,因此在当时中国企业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场是比较容易走的一条路。

 

  “因为要走公立路线必须要通过多重认证,政府、机构才会大量采购,中国当时还没有企业可以达到WHO的预认证标准,因此国内的一些企业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场,但青蒿类药物毕竟是治疗‘穷人得病’的药物,不可能卖的很贵,而私立市场营销的成本很高,因此传统商业化的模式并不是很好的思路。”复星医药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目前由世界卫生组织、政府、慈善机构组成的公立市场占据了抗疟药物总采购量的近80%,私立市场不仅占比小,利润也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复星决定还是迎难而上,从公立市场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品牌药要走向世界,创新和质量是药品评价的重要标准,复星医药要国际化,必须要达到最高水准。”当时的复星医药总裁(现任复星集团总裁)汪群斌说。

 

  明确了国际化的思路后,复星花了2——3年的时间对青蒿素类产品进行改造。当时的桂林南药董事长严啸华带领一支队伍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培训,并根据他们的要求对产品的生产标准进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PQ)认证的过程是艰难的,当时严啸华回忆,“从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预认证申报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过,前前后后根据WHO的问题提交了4次补充资料,共回答了146个问题。为了预认证的通过,前后共5次同WHO有关官员进行汇报和沟通。”此前,中国还未有创新药物能够通过这一认证。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药代表着中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供应商的资格认证。这是中国制药企业首次从WHO获得预认证供应商资格认证,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品牌的化学成品制剂,颠覆了此前诺华等外资药企在抗疟药物的垄断地位。

 

  “在2004/05年的时候桂林南药厂长去非洲出差,在当时每人份的抗疟药物市场价约需要7——8美元,其实对于很多非洲穷人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后来我们通过了WHO的预认证后,成本比欧美企业更有优势,当时,我们的定价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复星相关人士告知记者,伴随着桂林南药加入WHO的供应体系,从前独占非洲市场的诺华、赛诺菲在2006、2007年逐渐开始降价。

 

  在特别讲求“技术”、“质量”的国际市场,桂林南药所产的青蒿素类药物可以说是中国药企“走出去”的典范:相比较价格优势,质量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标准才是竞争根本。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复星医药桂林南药是2014年中国西成药出口前十强;抗疟药Artesun单一制剂全国出口创汇最高,创新药品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为全球首创,已经成为国际治疗重症疟疾的金标准,WHO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首选用药;在全球重症疟疾市场占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为止已挽救有7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但据了解,虽然复星医药每年青蒿素类药物是过亿的销售额,但中国治疗疟疾成品药在国际市场抗疟药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诺华、赛诺菲等企业在非洲当地扎根的时间更长,占有公立市场约80%市场份额;而中国药物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依旧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用质量最优的创新药来塑造。(完)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