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扶贫济困是公益慈善领域较为传统的做法,在公益慈善新时代,电脑、图书是否还适合捐给灾区?公益组织又该如何运用创新手段做公益?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
深圳特区报:扶贫济困是公益慈善领域较为传统的做法,请您谈谈我国公益组织、企业等在扶贫济困这一块的做法,目前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王行最:公益包含慈善也包含扶贫,扶贫济困是公益中较为传统也是较小的一个领域。我们也叫中国扶贫基金会,但我们做的项目并不只有扶贫济困。从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慈善会上,出现了很多非扶贫济困领域的公益项目,如壹基金的防震车,让市民通过体验防震车,学会相应的知识。
公益机构的使命是发现社会问题,找到方法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建立模式,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推广,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问题。发现、解决、推广,这是公益机构完成使命的三个步骤。而这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涉及扶贫济困,还可以涉及教育、卫生、社区发展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公益捐款流向纯粹扶贫领域达30%。由此看来,公益行业的外延和内涵都已经大大扩展了,不再只有扶贫济困这一领域了。
深圳特区报:公益组织、企业给贫困地区捐赠电脑和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很多贫困学校的学生电脑并没有使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行最:公益组织或企业是否要继续捐图书、电脑,关键要看受助者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公益服务要“按需下单”。做公益要坚持需求驱动原则,受助者有需求就要满足他们,没有需求就不能强行献爱心。这就要求公益机构前期要充分了解其需求,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
我们还可以用公益创投的方式来做扶贫济困,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就是为解决贫困老百姓贷款难而设计的,该项目已做了19年。从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老百姓可以用信誉作担保,向基金会贷款,还要在规定期限内还清贷款。这就要求农户要有规划地使用贷款,基金会也会为农户提供辅助性的培训,让农户用这笔贷款创造出更多的收入。
深圳特区报:公益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例如,网络筹款平台的出现助推人人公益,您认为公益组织如何运用这些创新手段做公益?
王行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公益也要拥抱互联网。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公募型基金会,我们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公众,如今跟公众连接的最好手段就是互联网。机构还专门成立了两个互联网部门,负责与公众互动、发布信息、传递理念等。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