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朋友圈公益之惑如何解开
2015-09-24 16:02:30    西安日报

1.jpg

   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村30岁的侯小妮双脚畸形,前不久她在交大医学院附属西安市第九医院住院治疗,有市民通过微信朋友圈将她的情况发布后,引发朋友圈大量转发,也让爱心迅速扩散,许多群众非常关注侯小妮的病情,为她捐款并前往医院探望。 (记者 李福民 摄)

 
  一场在朋友圈里快速传播的爱心捐款浪潮,让在媒体工作的小彭有些“猝不及防”:经她转发的一条微信求助信息,在三四天时间内“刷爆”朋友圈,微信转账迅速“蔓延”,一笔笔捐款“飞”到了受助者账号内。从一两百到一两千,甚至近万元,微信转账的快速与便捷,让慈善捐款变得更加容易,也让爱心迅速扩散。
 
  然而,当受助者获得30多万元捐款后,一些麻烦也在逼近他们:资金管理,资金安全都成为了问题。于是,小彭和朋友开始有些担心:这么多钱直接放在捐助者手中,能否保证安全?能不能确保用在该用的地方?会不会辜负众人的爱心?如果能交给值得信赖的公益组织进行监管,是不是会更好些?
 
  “微信”时代,便捷的手机转账让爱心捐款的门槛变得更低。“朋友圈公益”除了基于对公益事件的关注,更是基于对朋友的信任与肯定。然而,当公益募捐发起后,人们的公益素养能否跟得上爱心的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地聚集和管理善款?社会公益组织又能否担当起公益桥梁的作用?这些都是亟待反思的问题。
 
  肾病小孩获捐30多万元
 
  善款大多来自微信朋友圈
 
  事情还得从一个多月前说起,家在甘肃农村的中年男子张财柱带着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儿子小明到西安治病,此前,他们已经连续多年往返奔波在从家到西安市儿童医院这条漫漫的求医路上。求医之难,主要在经济拮据上。同病房的病友这样形容这位大字不识的父亲:为省钱舍不得吃饭,每天只啃一个馒头;没钱买鞋,就赤着脚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后来,大家才了解到,在他们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女孩陪伴着罹患癌症的妈妈。
 
  8月中旬,在市儿童医院采访一位媒体人时偶遇这对父子,并将他们的故事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极度困境的家庭和沉默无语的父爱,瞬间打动了很多人,一场爱心接力迅速在朋友圈蔓延。不少人通过微信转账为这对父子捐款。大多是两三百元,也有五六百元。同样在媒体工作的小彭转发微信后,一天多时间就收到了自己朋友的近2万元捐款。从五百到一千,一些外地朋友,甚至国外的朋友都通过微信转账,将钱打到了小彭的账户上。
 
  为了公开透明,小彭在朋友圈里公布自己去送钱的情况,并列出单据,让朋友们查看,并不断在朋友圈“汇报”探望孩子的情况。市儿童医院的一些医生也将小明的事情发在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外国朋友甚至通过微信转了1万元捐款。短短三五天内,通过朋友圈层层转发以及媒体报道后引发的关注捐款,小明的父亲一下子收到了30多万元的捐款。
 
  朋友圈带来的公益效益让小彭和朋友们始料未及。“很多平常很少联系的同学一下子就转来一千元,很多平常很少在微信上互动的朋友也积极捐款,的确让我很感动。没想到,朋友圈还能产生这样大的公益力量。”小彭说道。
 
  然而,事情在小明的父亲收到这30多万元捐款后有了新变化。
 
  无法把控的方向
 
  缺乏监管的捐款最终流向何处
 
  小彭和朋友们将一笔笔微信转来的钱,取成现金直接交到小明父亲手上,而在微信上公布小明父亲的银行账号后,还有一些人直接将钱打入了小明父亲的账户。突然而至的这笔钱给小明父子俩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些骗子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向小明父子俩接近。卖药的、骗取银行账号的……每次去医院,小彭都会叮嘱小明的父亲,一定要看管好大家的爱心捐款。如果被人骗走,损失的不仅仅是小明家人的救命钱,更是这么多爱心人士的一片爱心。
 
  “在微信圈里转发时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单纯地帮助这可怜的一家人。可接下来好像问题越来越多,感觉自己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小彭担忧地说道。但除了担忧,她似乎也没办法再做什么。“我们显然没有资质和能力管理这笔钱。虽然也曾想到能否找公益组织来监管,但哪个组织更值得信赖也是个问题,而且捐助人显然更希望把捐款直接交付到受助者手中,现在钱已经打到了小明父亲的账户,总不能让人家拿出来吧。”小彭说道。
 
  的确如小彭所说,最终捐款数字是多少?够不够给小明治病?或者捐款已经远远超过了小明家人的需求?捐款能不能定向用于这家人的治病以及生活改善上?这些都成为小彭和朋友们关心却无法把控的问题。
 
  在西安民间公益组织中堪称“老大”的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孔斌看来,这种由公益捐款引发的矛盾并不鲜见。一些受助者突然拥有大量捐款后,不仅资金不安全,更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而一些人更是将钱没有用在“点”上,让人失望。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一旦捐款在没有管控的情况下流向个人,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有些人获得大量捐款,用不完;有些人远远不够用,还在苦苦等待社会救助。这些都成为公益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孔斌的团队也曾经和受助者签订过协议:一旦受捐助款项达到预期目标,对方应该把超出的捐款拿出来帮助其他人。可是在实际中,因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他们并不一定会告诉公益组织实情,也就无法遵守当时达成的协议。
 
  “朋友圈公益”让这一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更加显现。“后来我也曾多次和小明的父亲接触,但面对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只能善意地提醒他保管好钱,坚持给小明治病。我们也曾想联系当地媒体能否帮忙监管捐款,但都没有成行。我们的愿望是好的,可在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却是我们最初没有设想到的。”小彭说道。
 
  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问题,从今年开始,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在针对个体事件的募捐中开启了专门账户,也就是通过该公益组织筹集的捐款全部由该组织保存监管,定期由专人负责了解情况,送去捐款。同时,还会在组织网站上定期公布专门账户的资金使用情况。“我们想尽办法做到公开透明,增强大家对我们的信赖。同时,捐款由我们统一保存监督,也能更好的保障资金的安全以及捐款的定向与透明。”
 
  孔斌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坚持着,但在实际募捐中,还是会有一些人直接将钱捐赠给受助者,这其中,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成为最主要的原因。孔斌说:“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后果却最终会导致谁都不知道受助者最终收到的捐款,是不是够用?是不是有盈余?是不是没有辜负捐款人的爱心?”
 
  “桥梁”在哪里
 
  信任度成为捐款“托管”最大障碍
 
  “在很多人看来,钱交给受助者才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其实不然。一方面,受助者不一定有管理和把控好捐款的能力,从而让爱心有所流失;另外一方面,通过朋友圈发起捐款的个人,也不一定有能力管理好大家的爱心捐款,也就是所谓的公益素质不足。因为做公益并不是一件简单靠热情和爱心就能做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专业的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等等。”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总干事廖瑾说道。
 
  “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确需要一座‘桥梁’。”从事公益事业十余年的廖瑾认为,公益“桥梁”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保护的是双方的利益,也起到了对双方负责任的作用。在减少资金风险的同时更能加深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信任。具有一定社会信任度的公益组织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充当“桥梁”。
 
  然而,这样的“桥梁”在哪里呢?
 
  据了解,目前陕西各类基金会有90多家,公益组织有上千家。虽然数量庞大,但活跃度高的基金会大约只有10家,公益组织大约在50家左右。“陕西的公益组织曾经也有过辉煌,但随着一批专业公益人的出走。目前,整体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有的机构组织松散,人员不专业,无法做到财务公开透明,信任度就更无从谈起了!”廖瑾说道。
 
  而对于孔斌和他的团队来说,提升信任度也是他们在发展中最看重的。虽然他们还没有接到过类似捐款“托管”案例。但在孔斌看来,即使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他们还是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交由我们来管理资金,不仅会对资金加强监管,也会向捐助者们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这对于我们提升组织的信任度无疑是件好事。”孔斌说道。
 
  借力公益组织
 
  “朋友圈公益”呼唤更多理性与专业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捐赠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不能进行募捐行为。因此个人募捐的行为是可行的,捐款人捐款是基于对募款者的信任,因此监督求助者的行为和资金的去向是合理的,也是求助者应自觉接受和主动完成的。在廖瑾看来,目前,个人募款还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依靠专业的组织进行募捐,才可以提高募款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依靠组织,提升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无疑是最关键的所在。孔斌建议各类公益组织首先应该做到财务公开,专业公布,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同时,目前西安的公益组织非常庞杂,公益对象繁多,甚至出现互相恶意竞争的局面。此外,公益组织要从细节入手,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搞搞活动上,只有进行专业化管理,才能提升西安公益组织的整体水平。而目前,在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的发起下,公益组织间正在积极搭建NGO组织共同发展平台。“通过定期交流,互通有无,互助互利,共同促进西安乃至陕西公益组织的发展,才是吸引更多人将‘朋友圈公益’变成更加理性的‘专业公益’的正道。”孔斌说道。
 
  但从另一方面,公益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公益组织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宽容,更在于公益理念的提升。“如果,大家再碰到类似小明的事情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找专业的、有公信力的公益组织,而不是凭借一己之力的运作,那就说明我们的公益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公益素养也在大大提升!”孔斌最后说道。作者:李福民 王昕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