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运动公益成公益机构筹款新方式
2015-09-17 16:38:32    慈善公益报

   据新华社9月12日,中国运动类公益活动来了场“大碰车”,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百公里“善行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挑战八小时”以及深圳“全橙跑,刷地球”等公益赛事都在这一天举行。近两三年,运动类公益筹款活动从国外传入并逐渐升温,甚至扎堆举办,这是一种怎样的项目模式呢?

 
  近年来,公益徒步类的筹款活动可谓“遍地开花”,壹基金的“为爱同行”、阿拉善SEE的“穿越贺兰山”、上海联劝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类似活动。不只是公益徒步,各种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比如马拉松和创意跑步活动数量也有所增加。
 
  壹基金从2009 年起就开始与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合作“为爱奔跑”公益马拉松,2013 年又尝试举办“为爱同行”徒步活动,今年已连续举办了三年。
 
  “为爱同行”项目经理童璋介绍,2014 年9 月,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国务院发布文件,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从此,大型公益体育活动“井喷”,机构相继开展了体育与公益相结合的项目。“一方面与推动‘全民健身’的宗旨相符,另一方面,将运动、健康和时尚的生活与公益相结合,符合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童璋说。
 
  在这样的“扎堆”态势下,各家公益机构都使出浑身解数避免同质化竞争,不仅徒步距离从15公里、30公里,飙升至50公里、100公里,而且在筹款方式上有所拓展,力争搭建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公益体验和互动平台。
 
  从已有的公益徒步活动看,主办方大多采取“亲近自然+自我挑战”的体验形式,每四名队员组成一组,在规定时间挑战几十公里,还要通过朋友圈、网络平台等向亲朋好友推荐项目,为特定受助对象筹集善款。
 
  将公益与运动、挑战和体验相结合,其实在国外公益机构中已经被运用得很普遍,其运作也更加成熟。但在国内只是刚刚起步,面临许多挑战。童璋坦言,相对于商业活动,公益活动在成本上并不是那么充裕,如何在这个前提下,把活动设计好、组织好,又能控制成本,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从地点选择、路线规划、活动报批、活动报名、志愿者管理、营销推广到活动现场执行,每一个不可控因素都可能成为困难。”童璋说,尤其是有大量公众参与,需要做好安保工作计划和执行,协调统筹好当地政府各支持部门和其他落地合作伙伴的分工配合。
 
  童璋表示,今年“为爱同行”主要增强了参与人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比如活动全程微信化,首次采用微信报名,微信支付提供了多样的爱心捐赠通道。同时通过微信运动,已报名队员可以随时开展徒步锻炼并记录自身行走的数据。
 
  事实证明,这些徒步者的确是“走”出了善能量,公益筹款效应稳步攀升。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