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致敬为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爱心人士,探索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最新成果、聆听榜样心声,讴歌时代精神,引领慈善公益潮流,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特邀请相关嘉宾对如何打造现代慈善公益理念、提升慈善公益事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繁荣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等话题进行分析解读,畅谈对社会服务创新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在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之际,我们采访了体育公益人——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秘书长关心怡。
图为关心怡与在昆明参与李宁跑马比赛的运动员合影
2022冬奥申办成功 体育公益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北京时间7月31日下午18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
申奥成功当天,关心怡在朋友圈分享消息并附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向。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也是推动体育改革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按政府规划,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到5万亿的量化目标,而目前量仅有7000亿-8000亿,这里面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冬奥会的举办和冬季项目的发展将有效支撑体育产业的另外半边天。”
对于一个从事体育公益事业十年之久的人来说,得知申奥成功的消息,她比任何人都更加兴奋。这意味着基金迎来了新的机遇,体育公益事业随之迎来了新的春天。
图为关心怡与国家速滑队运动员合影
关注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 十年公益路悲喜交加
自从05年踏足体育公益事业至今,关心怡一直在探索。刚刚走上这条路时,她经历了很多波折。“原以为很容易,来了之后才发现什么都要从头开始,给运动员培训没有课程,我就自己编。没有老师,我就到北大、人大各个高校去找老师。”英语老师出身的她编写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但回想起最初的经历,她笑着说“痛并快乐着”。
“从2010—2014年,受惠运动员共有6000名,109支运动队伍,覆盖20个省市。从12年开始做体能康复,三年有60多名退役运动员成功转型为专业的体能康复师。“关心怡介绍说,国家队及省队,连同市队和县队及少年体校,全国运动员人数目前约有二十万人。
运动员一般自六七岁开始接受全职专业训练,根本无法完成普通学校的教育课程。很多退役运动员由于既无学历,又欠缺谋生技能,在重投社会时都面对重重困难。谈到这里,关心怡皱起了眉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因文化水平太低曾沦为搓澡工,谈及这一类运动员,关心怡显得更加担忧了。
回想起当初招生的经历,关心怡开玩笑地说:“我都从没想过我能认识那么多世界冠军,刚来的时候,他们站在我面前我都叫不出名字。”她说,当初招生的时候特别艰难,第一个月仅收了5个学生,第二年招了200个,第三年600个,08年的时候发展到了5000个。
在基金工作的这些年,关心怡明显感觉到运动员对自己退役后的思考越来越多,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她的信心也随着运动员的变化不断增强。
“我们希望运动员退役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管是做教练员、裁判,还是自己创业,都希望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悲喜交加的十年里,她对做公益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责任编辑:bj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