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严管农药残留 让百姓餐桌更安全
2018-07-20 15:17:15    慈善公益报

3.jpg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农业农村部将今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部署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为在全社会营造质量兴农的良好氛围,农业农村部还决定从今年7月到11月,组织开展“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从多角度展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提振公众消费信心。只有严防、严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才能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加大农兽药残留监测范围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是主动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今年农业农村部把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增加农药和兽用抗生素等影响农产品安全水平的监测指标等着手,这些监测指标都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年的监测指标由过去的94项,增加至122项,监测的有效性、涵盖性进一步增加。
      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按季度共组织两次例行监测,在监测参数增加近30%的情况下,合格率达到了97.1%,这说明我们国家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在稳步提高。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上半年例行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个别产区蔬菜中豇豆、韭菜和芹菜农药残留超标,畜禽产品中禽蛋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残留超标和水产品中加州鲈鱼和鳊鱼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超标。这些超标有的是超范围,有的是超限量使用,有的属于违规使用,即没有遵守用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
      对于如何处理监测中出现的问题,7月19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表示,农业农村部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即使1%的问题,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迅速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对存在的问题较多、合格率较低的省份进行重点督办,对监测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监督抽查,依法严查不合规、不守法的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禁止入市销售、监督销毁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三是举一反三,根据监测发现的问题,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用抗菌药、“瘦肉精”、水产品“三鱼两药”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执法监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在部署“农业质量年”时提出过“八大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上,除印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十大典型案例”,发挥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已建立生鲜乳、兽药、农药质量“黑名单”制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广德福表示,农业农村部在加强执法监管上坚持问题导向,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核心是把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在专项整治上,今年组织安排了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已经广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兽药监管领域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了“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三聚氰胺”连续9年零检出,“瘦肉精”黑窝点生产经营链条已被切断,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相信,只要用好法律武器,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保障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