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不能止于 把假帽子摘下来
2018-01-05 18:06:2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安 迪) 据《人民日报》报道,去年年底,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扶贫资金的问题,胡泽君提到,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
      近年来,扶贫领域的腐败和造假层出不穷,虚列项目、编造虚假材料、虚报人数、冒用他人名义……扶贫资金、惠民资金关乎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的甚至是“救命钱”,但有些人竟在此上动邪念,虚报冒领、优亲厚友、雁过拔毛、强占掠夺,把本该是困难民众救命钱的扶贫资金,变成了某些人的“天鹅肉”。一些基层干部丧失底线坚守,权力肥己,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将贫困户指标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量的扶贫资金被并不贫困的人鸠占鹊巢,贫困家庭嗷嗷待哺却收不到扶贫款。国家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走了样。原本属于贫困群众本该得到的补助,却成了贪官污吏发财、敛财的方式。同时,一些贫困户后来经过努力致富后不愿意退出贫困队伍,继续享受“扶贫大餐”,想着如果“脱贫”了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10多万“虚假贫困户”的存在,其危害是巨大的,导致了扶贫资金被滥用,不能发挥扶贫作用。让真正需救助的贫困户不能被救助,影响了扶贫公平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让社会对于国家扶贫的好政策有了误解。将“虚假贫困户”清理出去,这是积极作为。但是,也不能止于把10多万“虚假贫困户”的假帽子摘下来。 
      自己是不是贫困户?这些“虚假贫困户”心里明镜一样。不管是得到了“官员亲属”的照顾而成为“贫困户”,还是自己送礼送出来的“贫困户”,抑或是伪造了证明而成为的“贫困户”,这些行为的性质都是欺骗,甚至有诈骗的嫌疑。对于“虚假贫困户”也需要法律打击。要依据冒领的贫困资金数额,给予相应的处罚,总之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只有让“虚假贫困户”品尝了自己酿的苦酒,才能让更多人不敢去“冒充贫困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