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青春迭代的“北上广”
2016-01-12 14:17:35    慈善公益报

  逃离,还是坚守。“北上广”似一个魔咒,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及白领在这座围城里完成青春的接力和交替。他们来来往往,在迁徙中“漂流”着自己的青春,也在奋斗突围中渐渐老去,而大城市却依然年轻,始终洋溢着激情与活力。

  奋斗可以改变身份

  “北上广”一直都是中国人想象的都市乌托邦,几乎让所有的年轻人也都对“北上广”充满了都市想象。不论你什么出身、什么学历,这里总会包容你所有的梦想,有一个公平的位置匹配你的价值;这里有国内最健康向上而公平的市场力量,在这样一个不必完全靠“关系”就能生存的世界,我们有机会去做抉择,有机会真正凭借自身的实力,去增加人生的可能性。人才和资源天生就是在流向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更发达、治理更优的地区,更何况还是因政治、经济、文化高密度集聚融合而成的磁场般的“北上广”。

  “大城市尽管有高房价、生活节奏快等这样那样的压力,但通过奋斗还有机会突破这些瓶颈。与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关系酱缸’中浑浑噩噩厮混一生,还不如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自食其力创造和实现自我。”从家乡到杭州读书再到上海工作,24岁的吴晗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吴晗看不惯老家一眼就望得到头的生活,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推掉了家里安排的工作,一个人到上海工作。

  背井离乡大多与理想有关。对于很多初来乍到的沪漂来说,生下来,活下去,就叫生活。从踏入“魔都”第一天起,吴晗就和很多蜗居的年轻人一样,拼命地工作和挣钱,只为可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生存、立足下来。光鲜的大城市背后,机会的确多,但竞争也难以想象。为了节约房租,吴晗住在离单位20多公里外的城中村,家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一张单人床便占去了大部分空间,墙上贴满了激励自己的便签纸。

  对于“80后、90后”来说,在“北上广”,几乎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比自己有能力,最可怕的是那些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比自己还更加努力。吴晗相信勤能补拙,经常提前3个多小时起床,早早赶到单位,准备一天的工作,有时候周末还主动泡在单位加班。虽然才毕业两年,吴晗已经被破格提拔成部门主管。

  “也许奋斗改变不了我的身份证,只要我努力加持,却可以改变我的身份,给自己一个归宿。”对着远处小区里的万家灯火,吴晗已经计划3年后,凑齐首付,买一套小房子,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何处安放的归属感

  长安居大不易,吃饭贵、租房贵、社交贵……背后体现的是人口聚集与资源稀缺的矛盾。工作、房价、孤独、未来、孩子、户口……每一个字眼都足以压得人喘不过气,越来越多的白领觉得自己身心俱疲,却找不到目标。逃离“北上广”的社会现象正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大龄白领中兴起的思潮。对于“北上广”,我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但去向何处,又有几人能确定?

  北漂10年的王乐是互联网公司的高管,虽然已经年薪几十万元,早期也在四环内购置了两套房,却在北京“落户积分制”政策出台的那天突然作了离开北京的决定。

  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一个落叶归根的梦。但是离开,就意味着放弃这里拥有的一切——繁华的都市生活,光鲜的职业生涯,可能会实现的梦想,天南海北的朋友,声色犬马般的梦想,还有自己的大半青春。

  “虽然拿着别人都觉得不错的年薪,也被人叫着王总,可是内心却一点也不安定。在北京折腾这10年,努力工作,买房结婚,就是为了消除身在北京的漂泊感。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你用身体去打拼,用心去热爱的北京其实距离你很远。”毕竟把人生中最青春的10年献给了这座城市,王乐无奈的笑容里有些不甘心,又有种牵强地洒脱。“其实,环境和教育因素我都不在乎,只是我自己经历过颠沛流离,尝过苦的滋味,现在孩子快出生了,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继续这种没有归属的感觉了。”

  没有户口,“北漂”们命若浮萍,没钱没背景的他们即便有爱情、有理想、有房子,也依然看上去那么脆弱。户口虽然有很多红利在其中,但终其本质无非是归属感的符号而已,由于户口背后的深壑难平,加之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崛起,会有更多深思熟虑的人,离开北上广,回到故乡或其他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这也注定了,北京只是许多人青春的驿站,而非归宿。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