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终身追责”是一道生态文明紧箍咒
2016-01-08 16:17:45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叶祝颐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提出,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5月6日《长江商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规定,列出生态文明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特别是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官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可能面临终身追责,调离也不是免责金牌,这相当于给官员上了一套生态文明紧箍咒,意味着官员依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政绩,捞到升迁资本就拍屁股走人的短视政绩观失去了市场土壤。这无疑契合了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与民意期待,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评价官员政绩具有指导意义。
 
  毋庸讳言,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处于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保持GDP高增长,有的地方、有的官员不惜大量消耗资源,听任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表面上的GDP繁荣局面,不仅实际意义不大,还可能误导中央宏观决策,而不少地方还躺在充满环境代价的GDP政绩上沾沾自喜。
 
  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降低GDP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相呼应,前不久,环保部宣布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媒体和网站纷纷发表了“时隔11年重启绿色GDP”“此前十余年无进展”等消息。所谓绿色GDP,其基本内涵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这样一种核算方法显然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真实状况,也是环保制度建设与生态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据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介绍,绿色GDP研究项目早在2004年已经启动。时任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是绿色GDP的主要推动者。但是有关方面除了发布过一次正式报告外,没有对外公布绿色GDP数据。这难免让绿色GDP的关注者失望。
 
  发展生态经济、推广绿色GDP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有的地方、有的官员对此并不买账,仍然念念不忘唯经济论英雄的传统发展观念。对此,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绿色GDP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绿色GDP到底怎样计算还存在争议。更重要的是,推广绿色GDP,需要扣除环境消耗分数,GDP增长速度会放缓。在政绩评价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官员拿什么展示政绩呢?核算绿色GDP是否会吃亏,也是一个问题。
 
  对此,中央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对什么算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做出科学的界定,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要终身追责,还要建立健全动态的生态环境评价机制,细化对官员平时的生态政绩考核。此外,还要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增加普通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让官员不单纯对GDP负责,而是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让他们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好处,真正转变官员的发展理念,修正官员的短视政绩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叶祝颐)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