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扮女装卖卫生巾救女,获捐款超140万引争议”,“父亲上街挨揍为儿筹钱,‘人肉沙包’获捐超50万”…… “另类求助”吸引公众眼球获大量捐款,但更多人却无处求救。据统计,中国白血病患者现在有500万人,其中儿童占近一半。许多家庭无法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也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方式向公众求助。(5月11日《新快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另类求助”通过打破常规的角色扮演,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当爱与善的力量汇聚,就能产生改变坚硬现实的强大力量。“另类求助”激发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责任,在短时间内通过聚沙成塔的方式切实地做到了裨益他人,给予弱者悲苦的人生一些光亮和温暖。
“另类求助”在本质上是一种“博眼球求助”,通过角色反串、自我矮化等悲苦叙事手段,将个体遭遇公开化,将利益诉求社会化。在一个利益表达越来越受尊重的时代,“另类求助”让“沉没的声音”得以打捞。然而,能够得到舆论关注只是少数的幸运儿,大多数人却找不到寻求帮助的通道。
正如人民日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一文所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公民医疗需求的情形下,面对白血病、癌症等大病大灾,仅仅依靠家庭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对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希望的稻草”在于多渠道的社会救济网络。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利,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
“另类求助”尽管能够在短期内收到成效,却是对公共权威的解构和对社会信任的切割。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大病大灾单纯依靠民间力量的社会救济显然不是长久之道,只有将公共部门的“制度补血”和市场机制下的商业保险有机结合,才能健全社会支持,弱势群体才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边缘化境地。
博取眼球的“另类求助”,既见证了弱势群体脆弱的生存生态,也折射出社会治理的短板。健全社会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鼓励老百姓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购买商业保险,扩大微慈善、微公益的公众参与,只有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才能形成常态化大病救助渠道,才能减少剑走偏锋的“另类求助”。(杨朝清)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