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能为孩子们募捐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此后8年,爱心捐献一直没有停止,越来越多的衣物让学校犯了愁。“请媒体帮我们呼吁下,希望爱心人士不要再给我们捐了。”(11月25日《京华时报》)
8年前的求助帖子能够使得捐献延续到今天,我们为捐赠者的爱心所感动,更为捐赠物资成为学校负担而尴尬。好心为什么没有办成好事?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上涌动的爱心无处安放,一旦遇到求助帖这类的情感宣泄口,四面八方的爱心就会喷涌而至,最终导致捐赠者的善意成为被捐赠者的累赘。
面对爱心过剩的问题,米易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建议构建关于捐赠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如果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负责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协调处理,并解决运输等难题,类似情况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处理。这诚然是个良策,但完善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最现实而直接的做法,就是捐赠者要及时根据时代发展转变捐赠理念。
实际上,攀枝花这所学校遭遇的尴尬远非个案。归拢来看,旧衣物堆积成山,成为很多学校面临的头疼问题。退回多年前,那时候解决温饱确实是贫困地区孩子面临的重要问题,但随着这些年校舍改造、营养餐补助等的推进及普及,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如果捐赠者还抱着旧观念,一提到捐赠,就只往旧衣物方面考虑,那就脱离了实际情况。在贫困地区学校不再需要此类衣物时,捐赠者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捐赠,如可以捐赠一些学习用品、娱乐用品等等。捐赠物品的多元化,能够盘活捐赠渠道,使学校和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我们的慈善事业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言以蔽之,过往宜粗不宜细的捐赠理念,在物资不甚丰富的时代,的确发挥了极大作用,但现代慈善理念更提倡细节化、透明化,追求点对点捐助。按需捐赠盘活了物资的流动,增进了捐赠与被捐赠者的沟通和了解,也利于监督捐赠物资是否真正发挥了效果。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往往是观念存在着一些偏差,就像是“所赠非需”和“按需捐赠”之间缺少的恰恰是健康的慈善理念,如果能够把观念及时更新,那么,一些棘手的问题就容易找到应对的方式方法。
我国的慈善事业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爱心衣物堆积如山,也只是信息不透明导致的极端个例。不论是慈善机构还是爱心人士,都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慈善理念,使慈善捐赠能够尽早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方式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慈善漫漫路,找对方向,比仓促而行更重要。(毛旭松)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