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脱贫
与吴川多数乡贤“输血式”的捐助相比,遂溪的陈生捐资2亿元为家乡220户村民建别墅,则是希望达到一种互利共赢、城乡共荣的局面,达到“造血”的目的。
根据《南方日报》报道,陈生对官湖村的未来如是描述:全村220户,每户送一栋280平方米的别墅,还送5亩荔枝林,聘请村民到养殖基地来“上班”;每户根据劳动力情况,在养殖场养猪500-1000头,猪苗、饲料、疫苗由公司统一提供,按标准出栏后统一收购;这样算下来,4年后,村民的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再不用为上学、住房操心。“在财富物质属性对创业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我们希望能重新定义财富,重新使用财富,使财富的边际效用持续增加。所以我选择官湖村,这个700年来几乎看不到变化的省级贫困村来进行‘城乡共荣实验’。”陈生说。为此,在整个帮扶过程中,他给了村民住的地方,给了村民谋生的土地,给了村民赚钱的工作,但却没有给他们一分钱现金。
探因>
社区认同政府推动 促使乡贤慷慨解囊
为何老板们热衷捐建家乡呢?
以“吴川老板”为例,吴川是劳务输出大市,有30万人在外地经商、务工。这些人中的部分原本家境贫寒,或独自在外打拼,再带携亲友外出,或由亲友携带走出乡村。他们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其成长离不开亲友、乡亲的扶持,因而,在其功成名就后,往往愿意为家乡奉献一份力量。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社区认同”。
如陈生,根据《南方日报》报道,当年陈生家里并不富裕,考上北京大学后,连上京的路费都出不起,母亲四处筹钱未果,最后有一位乡亲一口气给了陈生21元,才让陈生顺利走进高等学府,从此改变人生。
政府的推动也令老板捐建家乡成为一种“潮流”。如各行各业的吴川商人中,千万、亿万富翁层出不穷,形成了闻名南粤的“吴川老板”。为了充分发挥这支“市外兵团”的作用,吴川从2000年开始实施“回归工程”,也正是从那时起,吴川老板们先后投身家乡建设这一公益事业中,甚至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
201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乡贤反哺工程”,在全省掀起乡贤回乡建设、创业的热潮。当年,广东省公布,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返乡投资人数达18435人,投资项目11703个,投资额4912.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649亿元,投资项目纳税557.7亿元,带动就业207.3万人。
上月24日,吴川总商会专职副会长陈钟琳告诉笔者,近年捐款建设家乡的乡贤大部分是房地产老板。据统计,2014年吴川的老板共捐资8000多万元用于建学校和扶贫,“这还不包括修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吴川商人回乡捐赠总额达到13亿元。
讨论>
沽名钓誉还是真心行善?
老板捐建家乡,似乎是好事,但近年,百姓对富豪做公益褒贬不一,“慈善秀”“沽名钓誉”等说法屡见不鲜,也确实存在打着公益的幌子牟私利的案例。
2011年,吴川富商谭什成以“公益项目”名义给王村港镇覃上村捐资60万用于“新农村建设”,然而在谭承诺建设的公园、篮球场、文化室并未实现时,一所富丽堂皇的“私家庭院”初具雏形。事情被媒体报道后,省国土局、监察厅等组成联合调查组介入,谭什成的豪宅施工建设被叫停。
2014年12月4日,南方农村报头版刊登了《村民告镇政府强拆 胜诉却苦等赔偿》的报道。报道中被强拆房屋的陈康信打了9年官司,虽然胜诉,但依旧没有拿到镇政府13万多元的赔偿。据吴川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透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强拆闹剧,正是因为2005年,陈康信所在的村中一些富商捐款搞新农村建设,需要修建一条公路,陈的房子因为正好位于规划修建的道路上而被强拆。
谭文华坦承,在吴川,部分富商捐建乡村是“带条件的”,主要目的是占地。2010年,因为他捐建文华实验小学,村集体决定给他1.8亩的土地作为回报,当时谭文华和儿子都拒绝了。他坦言害怕村民认为自己是为了村里的土地而捐建学校,害怕村民说自己“做一点好事就要求回报”。最后,即使全体村民签名通过了这个决定,谭文华一家还是决定出资20万元买下这块土地。
在遂溪,陈生捐资2亿元给220家农户建别墅的行为,同样遭到不少人的质疑,认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让村民帮他建养猪场养猪,并不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做公益。对此,陈生给出的答案是:“如果是单纯出于商业考虑,不会到官湖村建猪场。”
还有村民认为,乡贤回家乡捐助,如果只是建设文化设施、娱乐场所,没人去使用、管理,其实是一种浪费。因此有网友质疑这些捐建的工程不少是“面子工程”。但据网上一项针对“吴川富豪捐建家乡看法”的调查显示,73%的网友感激这些乡贤的无私奉献。
有政府官员担心富豪捐建家乡的模式不可持续。该官员表示,依靠个人投资,一旦出现老板资金短缺问题,项目就会停工、烂尾,对整个村庄建设造成影响。
作者:李细华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