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等于政府半强制性的号召机关干部、学生捐款;不知道善款的具体用度;捐款者与受捐者没有丝毫的联系,这是大众长期以来对慈善事业的基本印象。
然而,2015年夏天,因为“互联网+”这一载体,因为一个叫雷涛的白血病患者,这种印象在澄城县被全面颠覆!
“互联网+”提升慈善公信力
6月21日,“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的一篇题为“澄城的兄弟姐妹们,这个小伙的命咱能救回来”的帖子,在澄城的微信朋友圈被广泛地传播,很多人的朋友圈呈刷屏状态,一天点击过万。
6月22日,“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联系部分企业家和县电视台去看望雷涛,当日募集善款1万多元。
6月23日,“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第一次公示6月22日,56人通过网络渠道的捐款明细,小至4.66元,多至500元,逐一公示,并在随后做到每日公示。
6月29日,团县委组织澄城8位书画名家义卖书画作品十余幅。
7月6日,“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公示雷涛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前准备情况,共募集到善款12万元。
7月30日,雷涛顺利做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进行了说明,并对随后一个月雷涛在无菌仓中所需的巨额治疗费进行了说明,进一步号召澄城网友捐款,截止8月12日,网友共为雷涛捐款20万余元,解决了白血病人雷涛治疗的大部分费用,完成了对雷涛的生命接力!
为白血病青年雷涛捐款活动由澄城县团县委、“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共同发起,活动伊始,团县委书记詹辉就要求,必须每日公示捐款明细,及时给网友告知雷涛治疗情况。在随后的每日公示中,每名网友都知道自己的捐款是否被公示,患者家属知道每天收到了谁的,共计多少捐款,形成了捐款者、微信公众号、受捐者三方的相互监督机制。同时,由于每天公示,捐款者感觉到了被尊重、善行被弘扬,对其他网友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激励作用,捐款人数逐日增多,形成了前赴后继的接力效应。
“互联网+”担纲慈善事业的优势所在
事实上,很多人当面捐款觉得几十块钱,甚至几块钱拿不出手,跑银行也很麻烦,索性就不捐了,但并不代表没有爱心。在为白血病青年雷涛募款的过程中,“人文古徵”公众号喊出“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次酒,伟大的善念不如微小的善行”的口号,公示了雷涛妻子、公众号小编的个人微信号,说明可以通过微信红包捐款,并每日公示。于是,一些学生捐款几块,或者几十块,一些本不宽裕的群众也都加入了爱心捐款行列。个体捐款数额虽然不大但人数越来越多,达到了600多人,真正形成了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几何式增长的弘扬正能量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各类自愿者组织、新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澄城县近年来力求突破的重要思路,而在这起救助白血病患者的慈善行动中,正是有了“互联网+”做纽带,才将各类社团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救助白血病青年雷涛的爱心接力活动中,团县委、“人文古徵”微信公众号全面组织,“古徵驴友团”等网络团体;赵庄中学、城郊中学的各级同学会;澄城在外乡党会等微信群、QQ群;澄城“青春驿站”志愿者协会,县文联及县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楹联协会等群团组织,纷纷响应,主动募捐。赵庄镇、冯原镇、文化局、县电视台、县公安局、韦庄派出所、寺前派出所等单位积极跟进,形成了线上带动线下、民间带动官方的慈善事业新局面。
80后、90后网络大军成为救助的主力军
80后、90后是网络媒体的主力军,消息最为灵通,在为雷涛的捐款活动中,成为了绝对主流。
澄合矿务局的职工赵艳涛三个月没有发工资,连续两次为雷涛捐献了200元,并多次焦急的打听募款情况,动员他身边的朋友捐款。他在微信中说:“铁血男儿不流泪,当年训练场那么苦没哭过,今天一个同龄人我一定要帮他。”在西安工作的康巧娟的父兄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抱着敬畏生命的态度,依然坚持花2000元为雷涛义买书画作品一幅;县电视台的白亚荣、李婷、王东、梁丽,牺牲端午节假日为雷涛制作视频节目,并主动参与捐款;刑警大队的副大队长都帅不但自己捐款,还积极动员自己的同事、朋友、同学捐款,冒着风雨自己开车送善款;80后的邮政快递员马骞,风里来雨里去,也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奉献爱心。还有一些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送来了善款,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澄城虽然偏远,但因为互联网,它和外部世界也走向同步。这次“互联网+慈善”的小城尝试无疑是成功的,除了真真切切地挽救了一位青年的生命外,更重要的是,这个现象为广大偏远农村开展慈善活动树立了一个样板,一种创新。(记者 王天洋 通讯员 社仓 康锋)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