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公益:与企业合作中,如何保持公益机构的话语权?
涂猛:公益机构要保持“定力”,定力取决于三个元素,第一个你的脚跟站在什么立场,我认为我们是有定力的,我们的脚跟是站在受益人的一方,我们在代表和维护受益人的利益,我们在为农民的后代做事情,这个脚跟非常重要。
第二是你的价值观、你把灵魂安放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从超越去找,不要在现实当中、人和人的关系当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去找。中国青基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恪尽天职、共创希望。我们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解释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的关系,我们是平等地共创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捐赠人不是上帝,不高我一等,也不高孩子一等。
第三个是技术层面,我们和捐赠人在价值观上要互动要形成共鸣,比如项目的选择过程当中,从捐赠人的角度来讲要参与和体验项目。
央广网公益:从中国青基会2014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到,100万元以上的捐款收入占到60%以上,您如何看待大额捐赠和小额捐赠在机构捐赠收入中所占比例?
涂猛:1989年做希望工程的时候,老百姓有一句评价,叫穷人挣穷人,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当时收入都不高,没那么多富人,第二都是个人捐赠。我记忆当中企业捐赠、跨国公司捐赠始于1993年可口可乐的捐赠,然后有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参与进来了,到了90年代末,民营企业开始捐,到了2000年之后,国有企业开始捐,现在大额捐赠主要是来自于法人捐赠,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市场自然形成的过程。
现在我们要汇集信息,要分析市场,这样我们很鲜明地提出来做大客户,从最早自然形成到启发我们理性选择这样一个战略。
把大客户和小客户通吃的情况不存在,商业市场都是如此,我的这个产品是面向高端的、中端的、还是低端的,必须做市场调查,市场竞争者多了之后,你必须要定位,不可能把市场通吃就是这个概念。大客户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个60%多是个坏事,这是市场的力量加上我们主观的选择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局面。从技术上讲,大客户战略的运营模式和小客户战略完全不一样,举一个例子,对于大客户,我们要给他量身定做产品,从产品设计开始,到产品的结构,到最后的服务,到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甚至我用一个团队去支持一个大客户,小客户的运营是我的产品、价格和服务是标准化的。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60%之外,还有40%我们是做小额筹款的,为此专门成立了公众推广部,面向这一块细分市场做一些小额筹款项目,但是我们的重心还是大额捐赠。
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让机构融入国际公益大循环
央广网公益: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后,中国青基会在资助西藏受灾学生的同时,还为尼泊尔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什么会实施此项援助?
涂猛:在尼泊尔建这所学校跟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是有关的,这是我们国际战略的东南亚计划的第一步。目前我们每年从投资增值的资金当中投入不低于50万美金,大概300万人民币来做,这样能够每年都在东南亚有所动作。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加入进来,项目做得就会更大一些。
央广网公益: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出访安哥拉时参观安哥拉百年职校,称赞百年职校把希望工程的理念带到非洲,“给当地年轻人带来了希望”。您认为,希望工程的哪些品质使得这个品牌足以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涂猛:希望工程这个品牌有四个元素:农村、贫困、教育、青少年。这四个元素所代表的价值是朴素的捐助教育——让青少年通过受教育来参与反贫困,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在国际公益大环境中,这四个元素也是大家共同认同的,而且是首选的。
第二与我们目前的定位有关系,我们就是很纯粹的一种捐赠和援助,我们不附带任何的条件,有的人去非洲做公益,要求必须要认同他的价值观和理念,我们没有这些。
希望工程国际化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在东南亚投了多少资金做了多少事,这些是需要的,但并不是全部。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我们将国际的视野和国际的规则最终融入到机构文化当中。这可能是国际化最核心的一部分,要融入国际公益大循环,融入不是靠钱融入的,是你的血液里边,你的大脑里边,最后是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能力。
担心中国的教育滑向“不育症”深渊
央广网公益:在中国青基会2014年年报中,我们注意到,希望工程的使命由“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调整为“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新的使命是如何产生的?
涂猛:“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这句话25年没变,但是政策背景和需求背景在发生变化,同时基于这两个背景的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和资助服务模式都在变化,这样就显得这句话不合时宜。
比如政策环境的变化,2005年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基本上解决了无钱上学的问题,我们的关注点从教育起点公平进入到了教育过程公平,我们也在调整产品,比如推出了“希望工程快乐系列”项目,姚基金做的“快乐体育”最经典,志愿者去希望小学待两个月,把学校的体育课上起来,把篮球队组建起来,把篮球打起来。奔驰做“快乐音乐”,把孩子们的音乐课开起来,而且让每个学校都有鼓号队。“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是基于1989年最初做希望工程的状况,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时候了,所以必须要变。
“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这句话是李克强总理去年给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们的回信当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能够把我们现在的政策需求和我们的实践已经发展到的阶段涵盖住。
央广网公益:希望工程的价值追求是“助学育人,共创希望”,如何理解这句话?
涂猛:“助学育人”这四个字要特别注意,以前基本上是在助学,现在讲育人。我们大学生的资助结构“三个一”,第一个“一”资助,这是助学,后边两个都是育人——勤工俭学是让孩子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社会实践是培养公益意识和公益服务等能力。希望工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地方,从单纯的助学到助学育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就是由单纯的救助模式发展到“救助-发展”模式,不是单纯的给钱,不是单纯的建希望小学。
央广网公益:马云在乡村教师计划启动的发言中也多次提到“育人”,“育人”的重要性是什么?
涂猛:马云提的育人跟我们讲的是一个概念,我们的教育在育人的这个功能上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很担心中国的教育患上“不育症”。基于现代管理学对人的核心能力的研究,我们去年提出青年能力建设的“三个体系”,首先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价值能力体系,其次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知识能力体系,再次是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行动能力体系,这三大体系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教育目前在这三个方面都有问题。
育人首先是要让孩子们有核心价值观,我们一直在提倡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感恩戴德,它是价值判断好和不好。人家捐赠我,人家是一种好,在教你做价值判断。人要分好歹,这是最基本的。
其次是我们的知识不成体系,知识碎片化是恢复高考就开始了,我是1979年考进大学的,那个时候高中只有两年,高一的时候就把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高二开始复习,复习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个个答案,全是碎片。现在很多时候讲我们的大学生都会答题,但是他的知识不成体系。
行动能力建设我们感觉也比较危险,我们小时候在农村,回家要帮家里做饭、干活,现在农村的孩子很多都不这样,他们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回家把书包一放下就做作业。所以我们提出来“助学育人”是有针对性的,社会、学校、家庭缺少对这个工作的重视,我们担心教育继续滑向“不育症”的深渊。
“助学育人”是我们的一种行动,探索用好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构建这三个体系,“助学育人”也是我们的一种倡导,我们提出来教育这三个地方都有问题,我们的教育要育人,家庭要育人,社会也要育人,不要让孩子们价值模糊,知识不成体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君子讷于言,我们选择多做事少说话
央广网公益:与同类的公益机构相比,中国青基会一直比较低调,在品牌传播方面,中国青基会的定位和规划是什么?
涂猛:这可能是我们的一种姿态的选择,姿态的选择又跟领导人有关系,跟我也有关系。我喜欢多做点事,少说点话。可能也跟受传统的影响比较深有关系,君子讷于言,要多做,就是这是一种姿态选择吧。
这种姿态选择跟我们机构的定位也有关系,中国青基会的使命是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我们不是一个倡导型的机构,首先是资助服务,要做事,做的过程当中去做利益表达,然后做社会参与。
央广网公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中国青基会将如何满足公众越来越强的求真欲?
涂猛:从我们的角度来讲,除了法律之外,我们要有中国青基会自己的标准,叫“青标”,这个标准我们自认为是要高于“国标”和“行标”的。我们一直在探索,比如,我们从1992年开始做“一助一”,捐赠人与受益人结对,你可以知道接受捐赠的孩子是谁,你要捐建一所学校,你可以跟我们一起去选址,整个过程捐赠人都可以参与,这都是标准,也是在让捐赠者来求真,这是标准及其执行。
这个真还包括参与和体验,我不仅要看到这个项目是真的是好的,同时我要融进去。我不仅仅是一个捐赠者,我要跟受益人形成一个基于共同价值的社群。这是自媒体时代捐赠人的一个特征。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