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百家争鸣
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
2015-08-25 12:02:33    中国社会科学报

   如何迅速厘清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寻求在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慈善事业的“善治”,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课题。回应民众质疑与期待,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既需要真正的智慧、多样的视角和理性的态度,更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果敢坚决的行动。


  一是遵循慈善发展规律,明确发展方向,推进慈善职能回归。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论争与实践,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转型之路已经渐趋平稳,方向日益明朗,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职能定位逐渐清晰。慈善作为民事权利主体基于慈心而自愿进行的善举,具有鲜明的自愿性和民间性特征。显然,政府应该从慈善活动的劝募主体,逐渐演变为对慈善事业进行倡导、管理、监督、规范,它可以号召、鼓励、引导人们参与慈善事业,但是却不能将慈善作为一种法定义务去推广,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或规定义务导向。

  推进慈善事业良性发展,必须彰显慈善组织的独立性、民间性和灵活性,让慈善组织发挥组织功能,自主运用社会力量引导民间社会以民主、志愿精神推行反贫困、求公义、倡文明的慈善行动,形成以公益为目标的价值导向,朝现代慈善社会迈进。

  二是加快慈善立法,把慈善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国至今没有一部规范慈善事业的专门法律,相关规则散见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府的红头文件中,导致执行力不高。例如,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捐赠自愿原则,提出要杜绝捐赠摊派现象,禁止下达募捐指标、强行摊派。然而,募捐成摊派的行为仍在各地屡屡上演。

  应当加快慈善专项立法工作,把慈善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出台《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等具有针对性、特定性、紧迫急需的法规条款,规范慈善募捐事业,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职能、管理、运行基本准则做出规制,对慈善的发起、募捐、服务、监管等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严格规范,从源头上确保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监管有据,保障捐赠人的权益,保障善款的正确合理使用。

  三是坚持公开透明,强化审计监督,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必须坚持公开透明、依法审计原则,主动向社会公布接受捐款的情况、资金的流向、资金使用效果以及工资、办公经费、差旅费、接待费等管理费比例的高低,全部自觉公开,实行“玻璃慈善”,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聘请具有公信力的审计机构进行严格审计,将审计结果在相关网站、媒体或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确保资金来源公开、资金投向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费用公开、救助结果公开、管理费用比例公开,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捐赠人的知情权。

  同时,理顺慈善筹款机构、服务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募集资金管理权、使用权、监督权的有效分离与制约。在外部监管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的专门监事会,推动慈善监管回归民间,独立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向受监督的慈善组织出具专业的调查建议书,指导慈善组织进行整改。这种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作为集聚民意的制度化平台,为公众服务、对公众负责,为公众实现慈善监督权以及促进慈善组织更好发展提供专业的服务。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科学规范管理,提升慈善组织能力形象。目前,我国慈善组织普遍面临人才匮乏困境,教育培训不多,行业自律不强,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明显不利。有鉴于此,应当出台相关人事政策,鼓励专业优秀人才到慈善机构就业,完善从业人员的薪酬、保障和职称等方面的制度,培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在此基础上,规范慈善组织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捐款的追踪、反馈、公示、查询等机制,提高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民众信任预期。

  五是凝聚理性共识,提升慈善自觉,营造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当前,网络舆情引发出的慈善信任危机说明传统回旋方式在宣泄社会情绪、赢得民心上作用有限。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能够凝聚起新的共识,让民众在慈善重大问题上形成理性共识,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挑战。为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健康、积极、理性的主流媒体发声与引导显得特别重要而急迫。通过公开、理性的讨论,抑制诸多负面因素的传递,通过遵循疏导、缓解的思路,鼓励常态化的思想和观点探讨,让理性、客观、前瞻、乐观的言论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展现交流,这是修复健康慈善文化与慈善秩序的可靠保证。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税收制度设计,给予慈善相关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调整纳税人用于公益事业、救助性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努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慈善氛围,把中华传统乐善好施的个人行为,提升为全民自觉的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走向健康良性的正确道路。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