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企业家
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成都市新济源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周凌旭的公益之路
2017-11-27 10:47:03    慈善公益报

图为周凌旭(右一)在开放空间讨论会上就“社区发展的未来”发言.jpg 

图为周凌旭(右一)在开放空间讨论会上就“社区发展的未来”发言

 

   慈善公益报 ( 张晓沙  本报记者  钟 伟 )       “有些事情,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而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这既是他做社工以来的心得体悟,更是他的生活写照。从广州到成都,他不忘初心,坚守公益,扎根温江推动社会公益发展,从一名青涩的大男孩,变成了大家嘴里的“周老师”。他就是成都市新济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周凌旭。


怀揣梦想南下做社工


      2009年,19岁的周凌旭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两年后,他首次组建团队尝试公益行动——川西高原支教计划。
      短短两个月的高原之行,带给周凌旭极大的冲击与思考,“公益与慈善有本质的区别,公益强调人的生活尊严与能力恢复,需要更加谨慎”。之后,他开始思考农村农民的发展,开启了雅安农村发展调查,关注传统视角下的农村社群核心价值构建及现代资本侵袭下的农村另类发展可能。
      2013年,大学毕业的周凌旭放弃政府工作录用机会,南下广州从事社工,“我希望在广州找到更多我关于社会理解的答案。”
      工作在城中村,也住在城中村,周凌旭每天来回4小时跨越半个城市,在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属的沙东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任职。期间,他率先提出在家综模式下,以项目的形式运作社区工作,与中心伙伴一起尝试社区公益厨房、社区二手店、社区“良票”等社区经济项目,编辑《义工工作手册》《义工管理手册》,负责塔坡、黄石社区计划及国际单位青年创益平台三个计划的实施与跟进。
      “广州之行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学校时听到的‘社工行业’到底是什么样子,有真正践行其价值与理念的,也有浑水摸鱼的。更让我发现,公共环境的改变与个人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周凌旭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在广州的公益实践,让周凌旭开始思考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城乡差异、人员流动,是不是也牵涉到家乡四川。“四川的社会问题,其实是跟以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化相关联的。”周凌旭认为,川广两地虽然经济结构不一样,但都是中国社会问题的缩影。

应邀回川深耕社区公益


      2014年8月,在四川农业大学社工系老师的邀约下,周凌旭回到雅安市新济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担任项目主管,负责机构在温江地区的项目。
      3年来,周凌旭和他代表的新济源,先后在温江区举办社工沙龙、社工论坛、社工读书会、社工思想聚会等23场次活动。今年又加入了温江区社会工作协会,积极推动温江社工行业发展。
      谈及3年多来的温江公益之路,周凌旭说,“我来到温江,希望扎根温江,我热爱这片土地、更热爱这个行业,温江的公益事业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我希望行业变得更好,环境变得更好,所以再难也要做。”
      温江的公益实践,使周凌旭慢慢接近自己想要的初心,但他也发现机构的属地性限制了业务发展、项目运作及人员成长。为更好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公益活动,2015年7月,周凌旭发起组建了成都市新济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被推举为机构法人代表兼总干事,全面负责创办社福机构事宜。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充满艰难曲折,但只要是奔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就会有希望。”熬夜加班策划新项目,与各社区接洽安排工作,给新员工培训等,他事必躬亲。一台电脑是他的生活,加班熬夜是他的常态,为了让新济源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他始终坚守“民众立场、扎根社区,精致耕作,践行公益,关注人的生存尊严与社区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砥砺奋进。
      同样是创业,有的人几年下来车子房子都有了,而周凌旭还租住在郊区,刮风下雨都是蹬个电驴满世界跑。“许多时候会变得异常艰难,会觉得整座城市就只有自己,可你一旦想到那些期待的目光,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好在这一切都在变得更好,作为温江土生土长的机构,新济源逆境而上,在温江区4个街道16个社区陆续开展公益服务,服务人群覆盖近10万,年度服务人次达到2万余人次,在城市社区治理、组织孵化、社区基金、社区公民教育、青年公益力量孵化及社会工作督导与顾问服务等领域,有了较好的尝试。机构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拥有22名全职员工,包含16名专业社工,上百名志愿者的专业团队。

公益路上初心不改


      与大多数新生机构一样,新济源人员年轻化、流动快,离去的理由主要是工作压力大、加班多、工资低。作为机构的负责人,周凌旭肩负着整个机构筹划运作,大到筹资、磨项目,给同工提供专业上的督导,小到接受他们烦闷时的抱怨。
      “我们常常谈社会支持,但他一个人深夜独自一人回家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同家人朋友休闲娱乐时、被机构发展与同工抱怨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时,不知道他的社会支持在哪里?!”同事曾私下询问周凌旭为什么要坚持,周凌旭的回答很简单,“是对同工的责任,也是对这个行业的坚守”。
      “如果你想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你必须与这个世界一起努力。”周凌旭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4年的专业学习,7年的专业实践,唯有对社工事业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够激发你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在这个充满挑战性和未知性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下,周凌旭面对自己的初心和新济源的发展走向,深感责任重大。
      今年3月,成都新济源机构举行一次集体座谈,核心议题就是讨论新济源的愿景、使命、定位和文化。“其实关于‘新济源是谁’的追问,从我们这支团队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就没有停止过。最终我们的愿景是: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熟的公民社会,才能去应对越来越多的生活的、权力的挑战。”在周凌旭看来,他们只是这个过程中的陪伴者,不是主导者。
      “我们最终选择了‘与民众一起营造自信、尊重、有人情味的社区’作为使命,是因为我们坚信‘与民众一起’意味着我们需要陪伴、扎根、民众为主,‘营造’意味着这需要漫长的过程和经营。我们理解‘民众因为有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自信’‘有权参与社区事务而尊严’‘人与人之间有关怀和善意而充满人情味’。”周凌旭说,这既是新济源存在的意义,也是他奋斗的目标。
      采访结束时,周凌旭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今年以后,我们希望能够更精准定位机构的使命,成为社区发展的支持型伙伴,体民之疼痛,守民之尊严,寻找可持续的公益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pig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