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李 哲)日前,2025年“中华慈善日”浙江省宁波慈善月启动暨慈善信息发布活动在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举行。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所在月是《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修订后的首个宁波慈善月,本次活动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核心主题,旨在弘扬慈善精神、践行慈善理念,全力营造“人人尚善、人人乐善、人人可善、人人行善”的浓厚慈善氛围。宁波市副市长金珊、30余个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民政系统、市级慈善空间、慈善组织、社区慈善代表等200余人共同出席活动。
图为2025年“中华慈善日”宁波慈善月启动暨慈善信息发布活动现场
活动发布的《2024年度宁波城市慈善发展指数》显示,2024年,宁波市慈善捐赠规模实现“稳中有进”,全年慈善捐赠(开票金额)达20.4亿元,首次突破常规年份2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人均捐赠金额达208.7元,不仅较往年实现明显提升,更显著超出浙江省137.9元的人均慈善捐赠额,彰显出城市深厚的慈善底蕴与市民高涨的向善热情。
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体系支撑。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底,宁波市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已达289家,数量跃居全省第二,为慈善服务的广泛覆盖与精准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县域层面,鄞州区表现尤为突出,以36家慈善组织的数量位列全省县域第二,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县两级慈善组织协同联动、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全市慈善事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化技术为慈善精准化运作提供强力支撑。活动当天,宁波慈善成绩单的“幕后英雄”——“浙里有善”慈善宁波平台正式上线。据了解,该平台是宁波市承担的“浙里有善”慈善募捐和慈善项目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慈善资金全流程追溯与慈善项目全周期管理,不仅提升了慈善运作的透明度与效率,更让市民参与慈善的渠道更便捷、更安心。
当天,2025年度宁波市“慈善空间”名单同步揭晓。截至目前,宁波市全市慈善空间总数已达100个,这些空间广泛分布于社区(村)、商业综合体等市民日常生活场景,成为市民“就近了解慈善、随时参与慈善”的便民服务点,让慈善从“远方的公益”变为融入日常的“身边善举”,进一步降低了市民参与慈善的门槛,推动“人人可善”从理念走向实践。
社区是慈善事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宁波慈善实践的“主战场”。在活动现场的海曙优秀慈善项目展示环节,一批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标杆案例”集中亮相,展现了宁波社区慈善的精准与温度:南雅社区“温暖就医路”项目以多方联动为核心,聚焦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就医难题,搭建专业陪诊服务体系,为其撑起“健康保护伞”;春华社区“缘聚慈善”项目以社区慈善商店为枢纽,通过义卖捐赠、爱心交换等活动,将慈善理念融入居民日常购物、邻里互动,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社区慈善生态圈;梅园社区“阿娘工坊”项目依托非遗香囊制作技艺,为社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机会,实现“公益+非遗+增收”的多重价值;新典社区“拾梦空间”项目针对残疾人就业需求,创新建立“一人一档”就业能力画像,联动社区周边企业资源定制“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助力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高桥镇“萤火虫合唱队”项目聚焦外来务工子女音乐教育需求,组建专业志愿者师资团队,开设免费音乐课程,用音乐为孩子们搭建“梦想舞台”。
“我们始终从社区(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精准服务让慈善‘落地生根’,切实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
活动当晚,海曙区还同步发布《海曙区社区慈善发展指引》与《海曙区慈善地图2.0》,为社区慈善规范化发展提供“路线图”,同时通过地图清晰标注慈善资源分布,方便市民快速对接慈善服务。此外,现场还开展集市义卖、志愿服务等互动活动,让市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慈善温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的热情。
据悉,接下来,宁波市各县(市、区)将围绕2025年“中华慈善日”主题,持续推进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多维度、广覆盖的宣传与实践活动,让慈善理念深入社会各层面,共同营造“爱心宁波、人人慈善”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