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迎迎)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与创新举措,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草莓、茶叶等特色产业。当地采用“企业+农户+科研院所“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迅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图为3月8日,在江苏省盱眙县穆店镇穆店村,员工在现代农业园采摘草莓。
新华社发 颜怀峰 摄
科技打头阵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认为,当前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可能与县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机化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为此,马传喜建议,以县域为单位,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机数量和服务水平,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在马传喜看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首先要有技术突破,还需要进行转化、集成和配套,使其能够转化为实际产品,并进入市场。同时,生产设施、管理和制度也需要与突破性技术相配套,这样才能推动产业升级。
“过去农户卖原料,如今深加工成即食产品,附加值翻倍。”马传喜说,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他认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对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应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别是要通过加工和市场建设来带动产业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将以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继续致力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表示。
“我们积极助力我市蓟州区和对口支援地甘肃省武威市乡村特色优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切实帮当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班立桐说。县域经济是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要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班立桐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帮助蓟州区以及武威市的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菇农解决了品类单一等食用菌关键技术难题,在食用菌栽培、科研创新及市场拓展等方面贡献了前沿技术,助力当地食用菌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品种也逐渐增多,使之成为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致富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班立桐表示,下一步,要继续通过技术革新,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提高农技推广实效,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优势,开展好东西部协作、技术帮扶工作,加强对植保无人机等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更多新时代“三农”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
“作为一名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干在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最关心的还是‘三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说,“一些村存在村干部‘后继无人’的问题。”王绍南建议,应当加强对农科院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引导,让他们觉得农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同时在顶层设计上出台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放宽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选用视野,只要群众拥护、个人条件具备,可放宽年龄继续留任。
此外,解决大户“小富即安”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王绍南表示,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安心发展产业,有盼头,也要引导他们扩规模、提品质、争市场,让乡村产业发展更可持续。“还有就是新农人‘乡土难扎’的问题。”王绍南建议,应当把乡村环境打造好、产业发展好,吸引人来,同时加大乡村运营团队的培育。
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草莓博士”。当地的高寒山区本来不适合种草莓,李世瑶却把他的博士论文“写”在了贫瘠的山地上。他精选新品种,示范轮作技术,推广套种模式,还使用AI帮助村镇找准特色发展方向。种出的草莓一斤最多能卖到80元,帮助村民一年赚3万元。李世瑶也坦言,在乌蒙山腹地,很多农民大伯还是在用牛犁地,干一天要歇好几天才能缓过来。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率刚刚过半,山地农机是一大短板。所以他也希望两会能多关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另外一位来自贵州遵义的全国人大代表邱宁宏,则盼望“新农人”更多一些。她从事农业职业教育30年,感受到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需求日益凸显。然而,由于经费不足、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基层农技人员青黄不接。2025年两会,她特别关注报告中提出的“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希望国家多关注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让种地也能“潮”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乡村产业振兴助力村民致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光霞介绍,近年来,三台村抢抓用好中央和省市县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引进织毯厂、服饰加工厂,吸纳本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了。
“今后,我将持续带领乡亲勤劳致富,做大做强家门口的产业。一方面,持续扩大肉羊养殖规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促进群众多渠道稳定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入股分红、居间服务等方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全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让村里干事有资金、有保障。”李光霞说。
“大别山适合发展黄茶,发展黄茶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朱湾村党支部书记梁云英表示,目前,大别山革命老区茶园种植面积达400万亩,200万茶农因茶脱贫。
但是,黄茶在中国六大茶类中属小众茶,产业发展面临亟待解决的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业链条发展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弱等问题。梁云英表示,先期做大做强湖北省大悟县黄茶产业,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黄茶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全区域黄茶发展,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强力支撑,是黄茶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对此,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产业振兴长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黄茶产业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消费帮扶,拓展黄茶销售渠道,让黄茶成为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金叶子”。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