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任乐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从粮食到经济,从医疗到养老,从生态到城市建设,分享成果、建言献策,展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民生改善的美好前景,传递出满满的民生关怀与发展信心。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张玉薇 摄
经济发展:夯实民生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坚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去年企稳回升向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新进展。2025年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他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有着坚实底气: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核心保障;充足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如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和保障,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和进步,证明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济的稳定发展,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粮食安全:筑牢民生之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的话语掷地有声。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关键。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已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超过63%。严建兵委员还介绍了其科研团队的成果 —— 高蛋白玉米,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出多个蛋白质含量超10%的玉米品种。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新增290万吨蛋白质,若有效利用,能减少大量大豆进口。这不仅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不懈努力,也意味着百姓的餐桌将更加丰富和安全,从源头筑牢了民生基础。
医疗创新:守护生命健康
“作为一名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赶上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感慨道。过去一年,国家批准上市的新药有48个,器械有65个,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众多国产靶向、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成功出海,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设备先后问世。
赵宏委员分享了一名癌症患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案例,每一款创新药械的上市,都给患者带来了更多康复希望。然而,创新药械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探索,他用三个“10”来形容:10亿元投入、10年时间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但随着更多临床医生投身其中,通过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有望打通实验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丰富战胜疾病的“工具箱”,更好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这对广大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是关乎生死与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福祉。
机器人产业:助力生产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我国机器人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载量达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人形机器人技术也迅猛发展,还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
未来,机器人研发不仅要考虑批量性,更要注重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和安全性。人形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工厂、农田、特种环境等领域,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效率、在农业劳作上减轻农民负担、在特殊环境作业保障人员安全等,从不同层面为民生服务,提升生产生活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银发经济:应对人口老龄化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指出,人口老龄化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随着全民教育水平提升和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可以继续发光发热。当下60-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可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方式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我国老年人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包括衣食住用行等实物需求,也涵盖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以及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保守估计到2050年,至少可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发展银发经济既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又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民生举措。
生态环保:打造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生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40 万人,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相比十多年前增长了近四倍,已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他以宁夏为例:曾经又黑又臭的固原“母亲河”清水河,经过生态治理变得水清岸绿景美,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发展出了葡萄酒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百姓呼吸更顺畅,还鼓起了他们的腰包,为人们打造更加宜居、美丽的家园,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城市更新:提升居住品质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表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直接得益。城市更新行动是对城市现有区域的改善和优化,包括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管网升级、“一老一小”建设、社区设施配套、老旧厂区转型、历史街区保护等多个方面。
周岚委员强调,城市更新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一个个有温度的实践,让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环境更美好。例如扬州仁丰里,政府通过实施水电气管网改造等工程,带动了居民和商户的自我更新,撬动了民间投资,增加了就业岗位。城市更新切实解决了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质,让城市更具魅力与活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