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的跨部门合作与公益生态发展
——2020珠海慈善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社会面临的一次大考,跨部门合作是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最有力的一个武器。8月29日,以“疫情防控:社会组织的跨部门合作”为主题的2020珠海慈善发展论坛圆满举行。论坛旨在总结广东省珠海市社会组织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种有效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如何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跨部门合作,以及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生态发展。
该论坛由广东省珠海市民政局指导,珠海市慈善总会、珠海市华发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主办,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珠海市扶贫基金会、珠海市关爱协会、珠海市金台文化慈善基金会、珠海市健帆阳光医疗基金会、珠海市微晨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医院、物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研讨疫情防控的跨部门合作与公益生态发展。受疫情影响,今年论坛首次开通了线上直播,来自全国逾5000位观众观看了直播。
珠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耀平出席论坛并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提出社会组织跨部门协作,是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和应对处置公共危机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和发挥更大功能作用的路径选择,是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总结疫情防控经验
探索跨部门合作机制
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珠海作为边境口岸城市,面临着疫情本地传播和境外输入双重风险,一批社会组织紧急行动,通过物资捐赠、心理疏导以及平台搭建等多种形式参与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这些拼搏在防疫前线、后方的人们也应邀来到论坛,针对珠海抗疫行动中社会各部门的表现发表看法。
此次抗击疫情中,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从联合行动的角度来看并不明显,如果社会组织之间平时没有沟通合作,紧急情况下要正式形成协作机制并不容易达成。因此,推进社会组织协作,实现跨部门合作,有助于在应急事件出现的时候迅速响应与协同。为此,主论坛设置了“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经验”和“疫情防控的跨部门合作”两场主题平行论坛。嘉宾们对抗疫过程中的协作方式与后续发展路径提出了诸多建议与思考,探索社会跨部门合作的协作机制。
在“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经验”的主题研讨中,4家慈善组织分享了他们支援抗疫的经验。珠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雷霄建议,建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捐赠工作协调机制,将其纳入珠海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职责范围,并搭建慈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华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葛志红分享了该基金会抗疫“四招式”:协同、快速、合规、精准。他提出,希望借珠海慈善发展论坛以及其他的行业交流平台,增进社会组织间的沟通了解,共同建设珠海公益生态圈。
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常青表示,应建立珠海公共事件民间合作机制,梳理相关组织,做好组织定位;成立研究小组,分析整理数据;研究防控秩序,推动机制方法。珠海市健帆阳光医疗基金会秘书长李娜也提出,基金会行业应优化资源配置,错位发展,补位救助。
在“疫情防控的跨部门合作”主题研讨中,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刘军卫介绍了珠海防疫抗疫的做法和经验,希望社会慈善机构继续支持卫生健康系统,在常态化抗疫工作中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副院长田琳也向各社会组织表达了感谢,并介绍了中大五院的疫病救治过程,她表示中大五院的MDT多学科协作与社会跨部门合作形式相同,都是救治成功率高的关键。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静对防疫的后方支持动态作了介绍,华发物业人员扛起了相关社区防疫第一线的防控重任,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强大的连接作用和稳定作用。建议政府加强信息收集、人员管控等信息化建设,各单位加强自身机制和管控能力的自我建设。香洲区翠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标也表示,应推进网格精细治理、社区协商治理、法治保障治理,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驱动四个要素促生态发展
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补充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社会慈善与公益行业生态发展依然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分论坛与圆桌论坛环节,各位嘉宾以疫情中的社会组织跨部门合作为引,对珠海市公益行业基础设计建设与公益生态构建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如南认为,社会服务的供给不应该只由政府来做,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崛起是很好的解决思路,民间组织的联合有很重要的作用,应有所担当、发挥作用,并从慈善主体专业化、慈善行为规范化等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广州市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根据自身对珠三角地区慈善公益行业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慈善制度建设与公益生态营造的想法,对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慈善生态建设做出了进一步的探求。两场主题研讨深入浅出,深刻揭示了本次抗击疫情行动中社会各部门展现的优势与不足,也给社会各界提供了社会观察和治理的契机,以深入推进珠海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各嘉宾依据自身实践,围绕“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珠海公益生态发展”的议题,针对珠海公益行业的新需求与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等话题交流观点、碰撞思想。
与会嘉宾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重要的影响,必然也会改变公益行业生态,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行业生态发展的核心要素,既是珠海当前的短板,也是未来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面向未来的社会发展,有必要以推动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发挥枢纽型组织的行业中枢功能,推动“慈善+社工”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公益”模式下的网络筹款机制,建立行业交流合作机制,以推动跨组织之间的常态化合作。
对于如何推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杨志伟认为,当前公益行业的聚集有限,区域、领域与行业生态要素分散,即没有形成生态链,缺乏行业协同与互联,更没有形成行业生态闭环。因此,是时候该关注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了,特别是需要重点驱动平台、技术、人才、政策四个要素的改善。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7月,珠海市现有社会组织2471家,其中社会团体113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7家,基金会12家,社会组织中慈善组织23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1家。珠海慈善发展论坛创设于2018年,今年是第三届论坛,在过往主题慈善与城市、慈善的工具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基础上,今年更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中呈现出的跨部门合作与公益生态,聚焦区域化与本土化问题。本届珠海慈善论坛在社会各部门协作机制与珠海慈善行业发展侧重点方面达成诸多共识,为助力行业协同与互联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珠海构建慈善行业生态链、形成行业生态闭环注入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