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炳珠)3月6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青岛西海岸新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全国首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地方行业标准,规范的发布标志着西海岸新区基层治理进入全新的“标准化”时代。
《规范》明确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作为融合实践主体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组织管理、服务管理、服务流程、保障机制等内容,通过创新“12345”融合体系,有效破解志愿服务碎片化,实现了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共育、队伍共建、项目共创、阵地共享、场景共营,以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体系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填补了国内“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行业空白。
《规范》坚持党建引领,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以山东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为基础,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打造的是基层治理全新生态,能够让基层治理化繁为简,更加有章可循。”薛家岛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锋介绍说。
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要在融与合的化学反应中,实现1+1>2的突破。为加强质效管理,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提升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水平,《规范》创造性构建了“12345”融合体系。其中,“1个核心”是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核心目标,聚焦社区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双主体协同是指建立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组织联席机制,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3大流程是指规范需求评估、项目设计、服务实施全链条,确保服务科学、有序开展;4项保障是完善组织、人才、质量、激励制度,为服务持续推进提供坚实支撑;5维特色是指形成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志愿参与、居民共治、持续发展的治理新格局。
《规范》有四大创新机制,包括全国首创的“社工督导指数”评价体系,对志愿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四色分级”动态管理制度,以及“时间银行+专业认证”双轨激励机制、“网格发现-社工介入-志愿响应”协同模式。在前期实践中,《规范》首创的“服务转化机制”成效显著,通过“社工督导介入-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流程再造”路径,现已成功转化“青少年心理辅导”“独居老人照护”等20类项目,服务满意率高达98.6%,有效解决了志愿服务碎片化问题。
据悉,规范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共同完成。起草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指导与肯定。“该规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首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地方行业标准,也是本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性成果,对全国其他地方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巫锡炜副教授对规范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闫明智表示,接下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以《规范》为依据,发挥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构建“西海岸模式”,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品质西海岸”建设。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