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任乐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负责人围绕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关键议题进行回应,清晰展现出经济发展以民生为导向的明确路径,一系列政策举措聚焦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民生保障:
加大投入,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民生保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财政部门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今年,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也保持较高增幅。
在社会保障方面,财政部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强居民消费底气。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当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预计超过3亿人受益;发放育儿补贴,建立学前教育国家资助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和本金延期偿还政策,预计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将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补贴水平,落实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保障政策;综合采取就业补贴、失业保障等措施,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稳岗就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也积极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一老一小”问题上,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提供更多低成本场所设施,支持专业机构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托育服务建设,推动家政、助餐等多样化服务嵌入社区。在医疗卫生领域,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县乡两级配齐急需医疗设备,健全医学人才下沉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群众享受更便捷、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教育方面,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通过集团化办学、托管帮扶等方式打造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优质普通高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对于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加大对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其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消费提振:
政策加力,释放居民消费潜能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对民生改善和经济循环意义重大。今年,我国在促消费方面持续加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从去年的1500亿元大幅增加到3000 亿元,支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这一举措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激发消费热情。例如,截至3月5日,全国共收到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31万份,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申请超70万份,合计超过100万;超 940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1200万台,已有超34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2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商务部则从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端发力。在商品消费上,延续并升级以旧换新政策,家电补贴品类从“8+N”类增加到“12+N”类,并增设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在服务消费领域,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策略。对外开放层面,推动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提升入境、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优质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对内放开方面,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出台18项政策文件,并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民生关切推出支持政策。同时,组织开展“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等系列活动,鼓励各地创新服务消费场景,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夯实民生基础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基,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我国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3.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产量超过60%;集成电路产量快速增长,出口超过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新的增长动能加速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资金、人才、生态”三方面。在资金投入上,将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投向科技型企业,并完善并购重组等政策,畅通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大批战略科学家、优秀企业家等。在创新生态打造上,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完善包容审慎监管。
人民银行也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会同相关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产品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扩大再贷款规模,降低再贷款利率,扩大支持范围,与财政协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些举措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带动更多社会投资参与科技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外贸稳定:
多措并举,增强经济韧性
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稳定发展对民生保障同样意义非凡。尽管面临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剧等挑战,我国外贸仍在2024年取得亮眼成绩,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5%,达到43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服务进出口达到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为稳外贸,商务部从政策加力、拓展增量、帮扶企业三方面着手。政策上,落实现有政策并加大力度,研究储备新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稳订单。在拓展增量方面,推动新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包括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启动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在帮扶企业方面,推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发挥重大展会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商签自贸协定,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定的外贸发展不仅能保障相关产业的稳定运行,还能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对民生稳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