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温馨家园 —— 记宁德市蕉城区“互助孝老食堂”民生工程
2025-01-20 09:20:32    慈善公益报

编者按:

  慈善公益报(高 琴)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一项名为“互助孝老食堂”的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无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份热腾腾的饭菜,更是一份来自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一份汇聚民心的温暖力量。




蕉城区委书记何必良慰问孝老食堂老人
 

  近年来,宁德市蕉城区委、区政府把关注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问题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将“互助孝老食堂”的建设作为一项关键的民生工程来推进。截至2025年1月,全区已建立了184个标准化的互助孝老食堂,覆盖了221个行政村,使得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汇聚三股力量,食堂焕发生机

  蕉城区通过政府引领、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的方式,凝聚起推动孝老食堂发展的强大合力。

  政府统筹规划,引领发展步伐。区委、区政府精心布局,构建了区、乡、村三级责任体系,主要领导部署推动。政府财政拨款,为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提供8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并每年提供6万元的运营资金,用于人员成本和物资采购。

  社会力量助力,完善支持架构。实行文明单位与孝老食堂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模式,帮助解决建设启动资金等问题。目前,已有56家孝老食堂与109个文明单位结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0万元。同时,区慈善总会与各食堂积极对接,定期向慈善助老超市捐赠大米、食用油和爱心物资,每年捐赠爱心物资总价值达200余万元。

  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根据不同情况,按照普通老人每月400元、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众每月300元为基础标准,设定了分级分类的收费标准,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弹性调整收费价格。同时,通过回购村民农副产品,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便利了食堂物资采购,实现了互利共赢。

塑造三张名片,食堂充满活力

  蕉城区各乡镇通过实施领导陪餐制度,关注配餐的精细化和食品安全,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了解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拓展食堂功能,丰富老年生活。在蕉北街道、城南镇和蕉南街道等地,孝老食堂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增设了老年学堂、烹饪课堂、手工小组等,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邻里关系,锻炼了老年人的动手能力。

  联动庭院经济,灵活增加收入。金涵畲族乡金溪社区利用“好厝边”孝老食堂,引入宁德本地手工企业,组织周边老人、全职妈妈及残障人士制作手工艺品,实现日工资结算,目前已有300人参与,平均月收入800元。

坚守三个理念,食堂传递温暖

  坚持人性化运营,暖人心。创新推出“中心村食堂送餐、爱心邻里寄餐、多村共建大食堂”三大配餐模式,满足特殊需求,推广由镇村党员志愿者、村巡防队队员为行动不便人士送餐服务,建设多村联合孝老食堂,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坚持互动性运营,暖人情。倡导互助精神和互动模式,为有能力、有意愿、有热情的老年群体提供参与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蕉北街道鹤继片区探索创新“好厝边·孝老食堂+红色共享小屋”模式,让离退休干部可就近前往食堂参与志愿服务。

  坚持公益性运营,暖“钱袋”。制定公益性岗位方案,为孝老食堂提供专职公益性岗位40个,按不高于区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岗位补贴,从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列支。既缓解了食堂经费压力,又增加了就业机会,让政府的关怀温暖到每个家庭。

蕉城孝老情,温暖力量聚

  蕉城区委书记何必良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孝老食堂建设,对食堂的运营和服务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力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让孝老食堂成为老年人温馨的家园。

  宁德市蕉城区的互助孝老食堂建设,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这份温暖正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蕉城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