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籍子识)近日,广东省出台《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政策、对象、服务、要素、组织等5个方面进行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综合救助格局。
《若干措施》涵盖6个方面27项内容,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弱有众扶,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分层分类、精准高效、公平规范、温暖便捷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综合救助格局。
《若干措施》体现了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对标“政策全覆盖”,强化有效衔接,完善覆盖全面的低收入人口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明确低收入人口的范围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做好户籍人员救助保障的同时,积极探索将保障范围拓展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在统筹现有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以及急难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强化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关注困难家庭中特殊困难群众,实施精准帮扶。
二是对标“对象全覆盖”,强化“政策找人”,优化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和分类处置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强化主动发现能力,优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实时监测家庭支出骤增、收入骤减、人口变化等关键性指标,按红、橙、黄、蓝、绿5档划分预警等级,并按规定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标“工作全覆盖”,强化政策贯通,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工作体系。细化了服务类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措施,如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护,加强集中供养孤儿照料护理,支持设立社会救助慈善基金等,使救助帮扶针对性、操作性更强。
三是对标“工作全覆盖”,强化政策贯通,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工作体系。明确在省、市、县、镇、村分级建设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并发挥各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联动相关部门、群团组织、提供惠民补贴(服务)相关单位、社会力量,统筹调配救助资源,精准对接救助供需,让困难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
四是对标“要素全覆盖”,强化政策落地,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明确将社会救助保障资金和所需经费纳入全省各级财政预算,要求县级加强联合督导检查,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
五是对标“组织全覆盖”,保障政策生根,强化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全省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困难群众机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据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省政府连续14年将“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保障水平”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保持全国前列,目前已将教育、农业农村、残联等12个部门的教育助学资助对象、脱贫不稳定户、重度残疾人等18类困难群众共近490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及时有效开展常态化救助帮扶,有力保障全省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等近160万名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