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国全 郑 鹏)说到“公益”,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
公益是抗震救灾中的众志成城,还是医院病房里的大病救助……
来自腾讯的大数据洞察显示,公益领域也存在“二八效应”,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和捐赠,都集中在了大病、救灾、教育等议题相关的项目。
相比于重大的公共议题,在看不见的地方,同样需要被看见。有些人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没有被看见。
在广州这座城市,生活着超1800万人,在城市的另一面,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同样值得去看见去关注。
一个24寸拉杆箱,让她爱不释手
这是发生在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一个小故事。
一个叫阿怡(化名)的7岁小女孩,因患有视力三级残疾,平时上学需要使用放大镜才能看到黑板,在广州市慈善会的“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阿怡成功申请到一个24寸拉杆箱。
一个叫阿怡(化名)的7岁小女孩在广州市慈善会的“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一个24寸拉杆箱,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在阿怡小时候,被诊断出视力问题,虽然做过青光眼手术,但无法完全治愈,平时在家需要滴眼药水和按摩护理,每月需要定期复诊。每个月的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困境。每个月的治疗费用成为家里最大的开支,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
“阿怡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小到大她很少会主动提需求。这次她提出了想要一个行李箱的愿望,或许在她心中,这个行李箱能给她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帮助。只有当她认为某个物品能长远地帮助她时,她才会向家人提出。”阿怡的妈妈说道。
为了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接受康复检查,阿怡经常往返广佛两地,上学期间会在广州居住,周末或寒暑假期间会回佛山居住,临近冬天,所需要带的衣物较多,行李比较重,拿取也不方便,一个拉杆箱,可以很好解决阿怡携带行李往返两地的“难题”。
收到行李箱的那一刻,阿怡对这个礼物爱不释手。阿怡的妈妈说:“阿怡这个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对心仪的物品有着自己的规划。当她拿到行李箱时,就已经开始规划如何利用它了。”
在收到这份充满爱心的礼物后,阿怡和妈妈一起写了一封感谢信。谈及写信的初衷,阿怡妈妈感慨地说:“我真心感谢‘微心愿’项目,想到社会上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就觉得我也应该做点什么,所以就写下了这封感谢信。”
学习国画书法的她,圆了一个微心愿
自幼罹患小儿麻痹症的阿玉(化名),如今已68岁,她的身高因疾病而永远停留在了儿时,双腿萎缩无法站立行走,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
因为身体不好,阿玉小学之后就没有继续读书,父母相继去世后,阿玉开始了一个人生活。
缺乏劳动能力的阿玉,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救济金。得益于政府的特别关照,她迁居至金沙街的保障房内,获得了一个安定的居所。早年,为了生计,阿玉曾以捡拾废品为生,那段日子持续了整整3年,机缘巧合之下让阿玉与书法结缘。
初识国画与书法时,阿玉便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在特殊时期,因为大部分时间居家,她常常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直至凌晨一两点才停笔,不知疲倦。平时阿玉也会积极参加金沙街社工站开展的各类书法班、国画学习班,经常主动请教老师,如今家里的墙面已经挂满了阿玉自己和朋友、老师的画作。
在这个书法班里,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年逾八旬的长者曾是这里的常客,后因年迈而不得不退出,但他的儿子却接力而来,尽管肩负照顾母亲的重任,但只要有空,他都会来到这里,延续这份对艺术的热爱。
对于阿玉而言,绘画不仅是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项不小的开销。她渴望拥有一套完整的国画用品工具套装和毛笔工具套装,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然而,靠政府救济维持生计的她,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自阿玉入住金沙街以来,社工站便一直关注着她的生活状况。得知她的心愿后,社工们迅速行动,通过广州市慈善会推出的“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为她成功申请到了绘画工具。收到礼物的阿玉激动不已,紧紧握住社工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她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以此向广州市慈善会和金沙街社工站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阿玉和阿怡只是广州市慈善会“微心愿”项目的受助者之一,自2019年10月启动至今,广州市慈善会已累计为超6万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这是一座慈善之城,它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人,都能在这里被看见,不让一个人“掉队”,每一个人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归属,这是广州的魅力,也是一座城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版图片由广州市慈善会提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