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济慈)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吕文兴正是这句话的默默践行者——从1998年他第一次慈善捐款,到今年整整26年。他平均每年捐款8次,26年捐了200多次。每次的数额实在不多,却是他从牙缝里、从劳累中一点点挤出来的。
图为吕文兴
吕文兴何许人也?江苏无锡锡山区厚桥农贸市场里的一个农具摊主,今年50出头,生得五大三粗,黝黑的脸膛上写着生活的风风雨雨。
吕文兴是土生土长的厚桥镇人,20世纪90年代从父亲手里接班成了农机厂工人。没想到1998年农机厂倒闭,他下岗成了农民。后来土地流转,他又成了城镇居民,只好守着家门口做点小生意。
每天凌晨,吕文兴都像是上好发条的闹钟准时把自己叫醒,简单洗漱吃口早点便着手做出摊的准备。他通常都是整个农贸市场到得最早的那批摊主,大家都是熟人,有着各自固定的摊位。每天货物搬上搬下,摆放整齐,这样一摆一收,就要三四个小时。而卖农具是小本经营,每次挣得都是“块儿八毛”钱。一天他能赚上一百元就已经算是很好的收入了。除了摆摊,村里还会照顾他一些零碎的加工活儿,比如给电动车充电桩加工零部件等。“两头穿线压好,7分钱一个,我一天能做1000个,能挣70块。”吕文兴说。
“现在总算日子好起来了。”妻子鲁华兰说,“当时老吕家可是村上条件最差的,顿顿咸菜,一两个星期才能见到一点荤腥。”不过她还是看中了吕文兴的人好,义无反顾嫁了过来,夫妻俩相互扶持,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鲁华兰说,最初老吕捐款时,她也曾调侃过,说:“我们家也很穷,你要不要捐些给我们?”而她的内心理解并支持丈夫。
吕文兴的善举起于1998年,当时他刚下岗不久。一场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他从电视中看到肆虐的洪峰和无家可归的人们,不由想起了1991年无锡发生洪涝灾害家被淹的情景。8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联合举办“98抗洪赈灾紧急救援行动”电视募捐专场晚会。当晚吕文兴辗转难眠,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第二天,他就从自己192元的下岗工资中拿出20元钱捐给了中华慈善总会。
“捐了,我就睡得着了。”他说。
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每逢各地发生灾情,吕文兴都会习惯性地从收入里匀出一些钱来捐出。从最初的一次捐20元到后来的一次捐100元,26年时间里,他累计捐款超过200次,善款超过1万元。1万元放到现在或在富足人家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依靠下岗工资和小生意养家糊口的吕文兴一家却是一笔大钱。还不仅如此,当一个人若将行善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意义便绝非可以金钱作为标准。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一种伟大而崇高的德行。
“慈善是什么?就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让他们知道有人在真心真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吕文兴说。
中华慈善总会是吕文兴最熟悉的慈善组织,26年来,他收到的捐款回执单和感谢信积攒了整整一大公文包。而他的捐款总是默默在做,村里周边的人们并不知晓。但他一定要让自己的两个孩子知道,他要将它作为一种家庭传承,让孩子长大后知道他的做法,学着他的样子。
信封装满捐款回执单和感谢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