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浩义)在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对面的公寓里,有一个200平方米、容纳12张床铺的“心羽家园”,为来自全国各地困难家庭患儿就医提供免费食宿公益服务。
“心羽家园”的创办人名叫常向阳,下岗职工,今年53岁,是一个做了30年慈善义工的女士。从2017年开始,她长年累月在这里操持着这个“家”。
走进家园,十几个患儿围着常向阳一声声叫着:“常妈妈,我想画画。”“常妈妈,我想吃番茄炒蛋。”“常妈妈,今天给我们发什么礼物?”
据悉,“心羽家园”的创办发端于常向阳在儿童医院与患儿家长们一次偶然的邂逅。
201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常向阳和她的心羽志愿者队伙伴到西安市儿童医院慰问一个等待肝移植患儿时,看到医院病房走廊里躺着许多席地而卧、外地来求医的大病患儿家长。她上前询问一位蜷缩在一张破旧毯子上的老大娘为什么睡在这儿,老人说:“孩子病了,借来的钱花完了,我没钱住宾馆。”
老人的话刺痛了常向阳的心,她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为这些从外地到西安治病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管吃管住分文不收。
当天晚上,她将这个想法告知父亲,一向支持女儿做公益的父亲深知这事需要花钱,把老伴叫来说:“把咱俩养老的70万元拿出来交给阳阳做善事。”他叮嘱常向阳:“娃呀,给人希望容易,但承担责任很难,决定要做,就别轻易放弃!”
不到一个月,常向阳和她的伙伴们筹建的“心羽家园”开门了。起初并没有人相信真有免费吃住这样的好事,当常向阳去医院叫人入住时,患儿家长扭头就走,怀疑她是个骗子,是传销窝点来拉人的。
常向阳没有灰心,她换了个思路,求助儿童医院大夫帮她介绍需要帮助的患儿家长。
伴随一声声欢声笑语,一屋子暖暖烟火,“心羽家园”终于开张了。常向阳每天都为十几个患儿和家长忙碌着。有一天晚上,“家”里的电饭锅、灯和水箱都坏了,没有灯光,饭煮不熟,常向阳急得哭起来。但面对一群家长和患儿渴望的眼神,她立马又镇定了:“不怕,咱请人修,饭马上做好!”
在“家园”里居住的大部分是白血病、脑瘫患儿,治疗需要很长时间。为了给孩子治疗,有的父母还要外出打工挣钱,常向阳经常对患儿家长说:“你们去吧,带孩子有我。”
日子一天天过去,入住家园的人越来越多,常向阳非常高兴。但每月几万元的食材、水电气费用和房租,让常向阳的积蓄见底了,最难的时候她把门关上偷偷地哭。
在这关键时刻,当地政府部门,省、市慈善协会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手。心羽志愿队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每人每月捐20元,加上政府部门和慈善协会的资助,每月的固定开销解决了。
这里是患儿的家。2018年,商洛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水生带着不满两岁的患有脑萎缩的儿子到西安儿童医院治疗,每月2000元的房租、伙食费令他不堪重负。在他绝望时常向阳把他和儿子接到“心羽家园”,一住就是11个月。临走时袁水生对新来的病友说:“踏实住下,安心治疗,这里就是我们在西安的家。”
这里是爱的港湾。8年来,“心羽家园”在各级政府及省、市慈善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陆续帮助了来自陕西10个地市以及甘肃、青海、山西、河南等周边省份的2343个困境患儿家庭,成为困难患儿家庭临时栖身的温馨港湾。
这里是心灵的疗伤地,孕育了希望和勇气。进入“心羽家园”的家长们不仅享有免费食宿,还参加“医患交流会”“家长板凳会”,学习医护知识,接受心理辅导,让患儿家庭拾起希望和信心。一位白血病患儿的父亲说:“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常姐对孩子实在是太好了,她给了我们一个家,更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这里是爱的集散地。患儿家长接受爱,也传递爱。常向阳将患儿家长吸收进心羽志愿服务队,家长们在工作和护理患儿之余,踊跃参加公益活动。玄子的父亲说:“常姐把爱给了我们,我们也要穿上红马甲,把爱给更多的人。”
翻开常向阳的手机相册,看到了许多患儿的笑脸。回想起一批批患儿离开这里,常向阳湿了眼睛。她说,孩子们来的时候自己不流泪,走的时候泪却止不住。她呼吁:“我和我的团队发出的只是一束光,如果大家都来做慈善,就会温暖一座城。”
常向阳的善举感动了三秦大地,她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荣登“中国好人榜”,被陕西省慈善协会推荐为全国慈善会系统慈善人物。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带着价值10万元款物前去慰问。
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常向阳2024年的最大心愿,就是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陕西省慈善协会在今年3月份举办的爱心企业座谈会上邀请常向阳讲述了她的故事,企业家们深受感动纷纷捐赠,陕西鸿瑞集团董事长捐赠20万元,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芳捐赠20万元……常向阳用这些善款在筹办第二、第三个“心羽家园”。
用“爱”铺一条路,用“心”点一盏灯。常向阳用爱心编织人间的真美,把希望洒进困难患儿的家园。
“心羽家园”的种子在发芽,陕西省慈善协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心羽家园”模式,为更多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免费食宿公益服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