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袁钰涵)养老已成为关系民生的最基本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解决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下最紧迫的国家大事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养老金、养老服务到养老金融等,全文共13次提及“养老”,其中2次涉及养老保险。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面对如何让养老更普惠、保险如何发力等问题,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养老服务保障需加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另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5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38.8%,预计老年抚养比将达到53.2%。迅速攀升的老年人口数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下我国养老保障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面向老年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品类需要逐渐丰富、对质量的要求普遍增高,面对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服务质量也被要求更加精细;养老服务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充足;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总量、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待遇保障水平等,都是今年两会上被多次提及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称,我国养老保障服务存在养老金储备不足,养老服务供给短缺,养老产业运营不够规范,各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不一、参差不齐等“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认为,我国公立养老机构的数量占比较低,公益性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
除政策性养老保险外,商业养老保险的存在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与推行,在这次的两会中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介绍,就当前年轻人配置个人养老金的现状来看,20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达5000万户,参与人数已达2022年全国纳税人数的76.8%。不过,目前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远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2万元的缴存上限,投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62%,实际投资人数仅为682万,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等现象。
政策层面呼声高,实操层面需奋勇前行。对此,周燕芳称,当下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不够了解、年轻人长期养老储备意愿不强、税收政策对年轻人的激励不足、账户管理灵活性不足、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专业门槛高等方面。
多方面强化养老保障
如何“兜住”养老服务底线,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在政策创新方面,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长护险制度的全面开展和补贴范围的扩大过程中,探索将部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纳入保险范围。
周燕芳建议优先对税收优惠激励不足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缴存期超过15年的“90后”年轻群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放财政补贴,鼓励低收入年轻群体配置个人养老金、加强长期养老保障。另外,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万元,以加大EET(延迟纳税)模式下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递延的激励效应,增加对中高收入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门槛。鼓励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提供丰富优质的养老金融产品的同时,提供更多便捷可及的养老咨询、养老金规划的专业信息服务,降低产品选择的专业门槛。在养老金交费和持有期间,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咨询及绿色通道等增值服务,激励长期缴费,提升客户黏性。
在养老金融产品设计方面,周燕芳建议,针对年轻人差异化设计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和灵活度。在保障资金安全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建议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以满足参与人在发生重大变故及特殊场景下的应急资金需求。
在宣传教育方面,周燕芳建议,加强个人养老金的宣传,推广养老金融知识,提升年轻人参与积极性。建议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导,制定统一的养老金融知识宣教内容和标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养老金融的宣传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