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杨小玲)数据显示,目前,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11万,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当“银发浪潮”来袭,如何破解养老难题?陕西通过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保障特困老年人拓展到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服务,从机构集中照料到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从公立养老机构为主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画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开。
近在咫尺的“幸福味道”
“雪天路滑,你们还坚持为我送餐上门,让我不再为做饭发愁,太感谢了!”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胡家庙街道万东社区,79岁的独居老人杨爱兰接过热乎乎的饭菜,对前来送餐的社区志愿者感激地说。
万东社区食堂周边大多为老旧小区,高龄老人较多。为解决周边老人的用餐难题,胡家庙街道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老年餐厅,为老年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食。不仅如此,社区还发动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受到社区老年人的一致赞誉。
除了做好老年助餐服务,新城区还通过小区内的养老服务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暖心照护。
在位于八府庄小区的太华路街道东元西路社区养老服务站里,所有房间的墙壁上都安装了扶手,地面也做了防滑处理。老人们三三两两地下棋、聊天,十分惬意。“在这里,老年人除了享受美食,还能写字、画画、下棋、做手工、听讲座,以及享受免费的理疗服务。”东元西路社区党委书记刘桂梅说道。
陕西省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饭大爷”“莲心餐厅”“长乐餐厅”“高·幸食堂”等众多老年助餐品牌。有些助餐点不仅提供用餐场地,还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场所,让老年人从“舌尖”暖到了“心间”。
暖在身边的养老服务
家中老人无人照顾,老人又不愿住进养老院,如何解决?一个个开在家门口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成功化解了这一照护难题。
西安市莲湖区万科金色悦城小区居民史媛就是一位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受益者。“我妈妈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我工作很忙分身乏术,换了几个保姆她都不满意。我打听到附近有一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日托服务,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我妈妈住了进去。”史媛说:“白天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并有专业的照护人员提供各种理疗服务及娱乐活动。晚上我下班后把我妈接回家。入住3个多月来,妈妈脸色红润了,笑容也多了起来。家门口的这个‘托老所’,真是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
春节期间,笔者走进史媛所说的“托老所” —— 莲湖区枣园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只见医疗康复室、多功能室、养生餐厅、书画阅览室,以及各类康复器材等一应俱全,环境明亮温馨。10余位老人正在护理员的带领下做着健康操。一侧的墙上,贴着每天的“营养食谱”和活动安排。“我们有102张床位,以及30多位照护师、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可为老人提供‘日托’和‘全托’照护服务。中心还与周边的西电集团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医疗‘绿色通道’合作,以备老人不时之需。”该中心负责人张美娟介绍道。
目前,陕西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7778个,其中养老机构857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6921个。
“老有颐养”的陕西探索
“社区为我家提供‘喘息服务’后,我真的能够放松一下,缓口气了。”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居民钟红东感慨地说。钟红东的父亲钟志贤今年85岁,高位截瘫,需要人贴身照护。为此,钟红东辞职在家照顾父亲。居家护理老人的工作琐碎而忙碌,翻身擦背、喂水喂饭、打扫卫生……但最令钟红东头疼的是父亲的就医问题。“我年龄也不小了,每回陪我爸外出看病,都感觉手忙脚乱。”钟红东说。
2023年6月,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探索推出针对辖区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属的养老服务模式——“喘息服务”。钟红东家庭成为“喘息服务”的首批受益者。“‘喘息服务’不仅涵盖对失能、失智老人身体上的照护,还包括减轻家属家务负担、心理疏导、医疗帮扶等多维度、全方位的贴心服务。”黄雁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潇表示。
在社区协调下,西安碑林医科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钟志贤进行义诊,并每月为其免费更换尿管,令其家庭不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近年来,陕西省鼓励有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对“喘息服务”、家庭养老床位、虚拟养老院、智能养老终端等新形态的实践探索,全力推进“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
2023年以来,陕西省下达资金6687万元,将集中照护对象由特困供养人员拓展到低保家庭中完全失能老年人。
“我们将加快构建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养老服务发展体系,全力托起811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陕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智远表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