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张海峰)4月的象山半岛,橘子花香弥漫田间地头。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贤庠镇木瓜村,62岁的柑橘种植户李历仁,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竖起大拇指夸奖的好事——他将辛勤积攒多年的8万元存款,全部捐给了县慈善总会。这是象山县迄今单笔最大额度的农民个人捐赠。
图为象山县慈善总会募捐部向李历仁老人(右)颁发捐赠证书
“钱不多,一部分是父母遗留的,一部分是自己辛苦挣来的。”李历仁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腼腆地对县慈善总会的财务工作人员说:“看到电视里那些困难家庭,心里难受。咱庄稼人帮不上大忙,这点钱能帮一个是一个。”李历仁单身多年、生活朴素,平日里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象山县慈善总会会长吴安定介绍,像李历仁这样的“平民慈善家”在象山并非个例。近年来,象山县慈善总会通过实施“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善款募集长效机制构建”“慈善义工品牌建设”“慈善文化进基层”四大工程建设,以及“慈善救助重特大病患”“慈善关爱特困家庭”“慈孝高寿老人”“困难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等十大救助项目,让慈善之花开遍渔村山乡,平民慈善犹如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在丹东街道上进村,鲍女士至今还珍藏着当年收到的10张助学卡,那是她最珍贵的“传家宝”。10年前,鲍女士的丈夫突然失明,让这个本不富裕的普通家庭雪上加霜。在象山县慈善总会和爱心人士的积极帮助下,她咬紧牙关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当年要不是慈善总会和好心人帮忙,我们家可能就垮了,现在日子好点了,该我们回报社会了。”孩子们参加工作以后,没有忘记当年最困难时象山县慈善总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她的关心和帮助,第一时间向慈善总会捐款2万元。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蜕变,像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象山县还有很多。象山二中的朱秀焕老师在搬家时,偶然翻到12年前收到的“慈善助学卡”。第二天,她就带着5000元来到县慈善总会。“当年2000元的助学金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该我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朱老师说。
西周镇尚瀛村的赖大尧老人今年90岁了,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是他全部的收入来源。就是靠着这点微薄的积蓄,这些年里累计捐款23.5万元,在当地卫生院设立了医疗健康慈善基金。老人曾匿名给卫生院送去200个爱心坐垫,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慷慨时,老人笑着说:“年轻时国家帮助我们造船造桥发展生产,现在老了还帮我们看病治痛,这是修来的福气啊。”
从“一船有难,百船支援”的渔乡传统,到如今386个村社慈善工作站的全覆盖;从耄耋老者到莘莘学子,从匿名捐赠到设立慈善基金……这座山海小城里的普通百姓,正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善行山海”的真谛。
吴安定表示:“2024年,象山县个人捐赠总额达1084.6万元,占全县慈善总会受赠总量的19.7%,其中超八成善款用于定向帮扶本地困难群众。过去普通百姓总觉得慈善是‘有钱人的事’,现在‘慈善一日捐’‘十元捐’‘微心愿’这样的活动让每个人都成为慈善的参与者。”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