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图说新闻
着力打造市域现代慈善新标杆 —— 榆林市慈善现象观察
2025-02-19 23:44:09    慈善公益报

□ 赵浩义


  慈善公益报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工作风生水起。陕西省慈善协会召集全省慈善会长在这里观摩学习;全国十多个省、近百个市县慈善会前来考察;中华慈善总会、陕西省慈善协会老领导调研后赞许有加。在这里:三分之一村、社区孤独老人入住“慈善幸福家园”安享晚年;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慈善关爱;脱贫户得到产业帮扶;困难家庭学子、大病患者得到慈善救助;“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蓬勃兴起,慈善文化、宣传活动方兴未艾;慈善义工服务无处不在。榆林市慈善协会探索新时代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在塞北大地绘就了一幅壮美的慈善画卷,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市域慈善工作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榆林慈善现象”。

  榆林市慈善协会成立于1998年。前12年老会长赵兴国带领协会履行“扶贫济困、助老抚孤”宗旨,募投款物价值5000万元,实施慈善项目11个,帮扶困难人口10万人,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第三届理事会以来,新当选的会长刘洪带领协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履行新时代使命,新思路谋划,新路径探索,新业态引领,开创了慈善扶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大慈善格局,一个市域内现代慈善模式初见雏形。

  一、以慈善扶贫为己任,实施精准帮扶项目,在脱贫攻坚战役和乡村振兴中贡献慈善力量

  榆林市南部六县矿产资源贫乏,原贫困人口面大。26年来,赵兴国、刘洪带领榆林市慈善协会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拓展慈善募集渠道,累计募集款物价值8.23亿元,实施慈善项目1028个,惠及困难群众近200万人次。其中:设施帮扶项目在陕北旱塬捐建机井、水窖87口(眼),在山大沟深的山区村庄捐建慈善便民桥156座,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人畜饮水和交通困难;募投2726万元帮助6595名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健康帮扶项目募投价值5758万元医疗设备捐送到基层医院,募投1101万元救助困难大病患者;产业帮扶项目募投1374万元帮扶4.6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春节、“六一”、重阳节“三节”救助项目募投6243万元慰问困难家庭,关爱困境儿童、老人173664个(名);助孤助残项目募投1120万元惠及近万名孤儿、残障人士;关爱退役军人项目募投2914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3720名;募投7206万元助力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抗洪救灾;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动员86万人士对接贫困需求15.3万件精准帮扶,对接成功率达98%名列全省第一。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榆林市慈善协会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荣获陕西省扶贫办“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二、创建幸福家园,建设慈善帮扶长效机制,开创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榆林市慈善协会积极探索在村、社区建立慈善帮扶的长效机制。2015年在府谷县进行创建“农村慈善互助会”试点,在村里成立一个慈善互助会,募捐一笔慈善互助金,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25个试点村募设慈善互助金近千万元帮扶困难群众救急救难。2017年,陕西省慈善协会推广了这一经验,全省“农村慈善互助会”发展到500多个,募设慈善互助金近亿元,帮扶困难群众逾10万人次。

  中华慈善总会发起“幸福家园”互助工程后,榆林市慈善协会将已开展了5年之久的“农村慈善互助会”创建活动与其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实施陕西省慈善协会设计的以“五个一”为内容的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经过4年的试点、推广,目前全市已有40%的村社(区)投入创建活动:创建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1344个;发起项目721个,线上线下募集建设资金及村社互助金5.86亿元;慈善幸福家园开办老年人爱心餐厅1036个,就餐老人逾5万名;开办儿童之家169个,关爱留守儿童近万名;村民践行慈善公约“日行一善”做好事数十万件;村社(区)慈善志愿者发展到25万人,慈善义工服务近千万工时。

  榆林市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将“工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支持推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创建慈善幸福家园作为补充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的抓手,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印发文件安排部署,列入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每年召开评比考核大会推动实施。乡镇、街道逐村、逐社区检查督导创建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年度评比通报。

  二是以“乡情”为纽带践行第三次分配募设慈善互助金。4年来,县(市、区)慈善会动员民营企业、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募捐幸福家园建设资金及村社慈善互助金5.5亿元(平均每个创建村、社区43.9万元)。

  三是按照“五个一”“十个有”标准高质量建设幸福家园。榆林市慈善协会细化陕西省慈善协会“五个一”建设规范,按照“十个有”标准高质量创建慈善幸福家园,即有餐厅、有寝室、有医务保健室、有爱心超市、有文化娱乐室、有健身广场、有践行慈善公约实践活动、有慈善文化长廊、有孝善表彰栏和爱心捐赠榜,有老人生日明白卡。现开办的慈善幸福家园中50%已达到了“十个有”标准,5万多名老人们食宿在园享受全天候慈善关爱。老人们一日三餐饭菜可口,医养结合,文化娱乐有场地,生活起居有照料。每逢老人生日,子女送来佳肴举办集体生日宴会,长海则村老人付秀选说:“我今年73岁,老伴71岁,常年生活在‘幸福家园’,过去在家里每年只过一个生日,现在在‘幸福家园’几乎每周都过生日。”

  四是践行慈善公约,建设文明乡风。目前创建幸福家园的村社普遍建立了慈善公约。践行慈善公约主要开展三个实践活动:一是运行“爱心超市”,倡导居民日行一善做好事,做好事计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领取物资。二是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好媳妇、大孝子、贤惠公婆和道德模范,把友爱互助、孝亲敬老、扶弱济困的慈善精神作为村民互相约束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促进居民自治。三是设立红白理事会按统一标准料理居民家庭红白喜事,防止铺张浪费,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因此,榆林市的“慈善幸福家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幸福乐园,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通过践行慈善公约,在全市兴起了一个人人做善事、户户讲文明的乡村新风。

  榆林市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以在镇、村社(区)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把慈善服务延伸到最后的“一公里”;以募设一支互助金开发“乡情”慈善资源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帮扶困难群众;以践行一个慈善公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村、社区慈善义工服务。兼具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双重功效,是面向基层综合服务的慈善平台。幸福家园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碎片式、临时性、单纯物质救助的传统慈善工作模式,建立了在村社(区)慈善帮扶的长效机制,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为全省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贡献了“榆林模式”。2021年10月,陕西省慈善协会在榆林市召开全省观摩推进会推广其经验。2023年荣获陕西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三、召开慈善大会,践行第三次分配,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近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以推动市、县召开慈善大会为引擎,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举措,动员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2023年3月20日,神木市首届慈善大会召开。会议由神木市委副书记索军虎主持,市委书记杨成林讲话,市上四套班子成员出席,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街办主要负责人及爱心企业代表230人参加。在这次大会上,神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表彰了29名“慈善人物”,与会的民营企业家现场举牌捐赠15.82亿元。神木市慈善协会用所捐善款的15亿元设立“慈善养老基金”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2023年9月12日,定边县慈善大会召开,会议由县长李胜元主持,县委书记姬世平讲话。定边县领导及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爱心企业代表300余人参会。大会上宣读了定边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表彰了44个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和“定边善星”,与会经济成功人士现场举牌捐赠善款4851万元,彰显了炽热的社会温度,成为定边县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23年10月25日,榆阳区委、区政府召开慈善大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爱心企业、人士举牌捐赠善款1.01亿元;设立了榆阳慈善奖,表彰“榆阳善星”40名。榆阳区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300人参加会议。陕西省慈善协会、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应邀出席大会并讲话。

  三场慈善大会募集17.315亿元。三个县(市、区)召开慈善大会的实践证明,“慈善大会”既是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慈善组织动员社会爱心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对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奠基铺路的作用。

  四、开发新质动能,拓展募集渠道,打造慈善公益新业态

  榆林市慈善协会建立全员募集机制,线上线下双向并举拓展慈善募集渠道,开发慈善募集新动能,打造慈善公益新业态。

  他们充分发挥互联网慈善的优势,将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协会组建了数字慈善专业团队,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小额捐赠开发慈善募集新质生产力,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从2017年开始,榆林市慈善协会每年抓住“99公益日”“乡村振兴·陕西专场”“中华慈善数字公益节”等重要节点活动,并坚持日常众筹,策划一批助力乡村振兴和帮扶困难群众的线上筹款项目,通过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印发文件组织发动,深入市、县各行业系统及乡镇、街办层层动员培训科技赋能,市县慈善协会配捐激励等举措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一起捐”。8年来,在腾讯等网络公益平台推介网络募捐项目369个,595万人次爱心捐赠,网筹善款3.21亿元。其中“十百千万”爱心助农大行动项目网筹善款近2亿元,帮扶3万多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网筹善款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79.14万人次。数字慈善工作连续8年在全省慈善会系统名列前茅,荣获腾讯等公益平台多个奖项。

  线下募集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全员募集机制,拓展了企业捐赠、冠名基金、社会众筹、外联合作、政府购买服务5个慈善募集平台,充分发挥榆林能源大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优势,不断激发经济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与活力。一是以“乡情”为纽带,倡导先富起来的人热爱家乡回馈社会搭建第三次分配的平台。二是与民营企业家及其在外商会建立联谊机制,采取召开恳谈会、联谊会、茶话会等形式,定期与当地民营企业家交流沟通,推介慈善项目,发布慈善需求,动员其奉献爱心慈善捐赠。三是动员社会大众小额捐赠。到榆林市调研慈善工作,每到一个县区,都能看到村、社区居民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自愿捐赠的场面。在每个创建慈善幸福家园的村和社区都能看到慈善捐赠的光荣榜、公示牌。

  近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募集量持续增长。2020年募集款物价值1.09亿元,2021年达到1.24亿元,2022年1.26亿元,2023年1.16亿元,2024年达到1.22亿元,近5年募集总额5.97亿元,是前21年募集总量的2.64倍,第四届理事会比第三届理事会增长了6.74倍。各县(市、区)每年募集也持续增长,有两个县(市、区)每年募集达到亿元以上,3个县区每年3000万元以上,全市慈善募集年度总额约5亿元左右。

  五、创建“孝善之乡”,开辟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榆林市慈善协会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这一创建活动首先在榆阳区进行试点。经过一年试点,2022年9月23日,榆林市首场孝善之星表彰大会在榆阳区马合镇召开。榆阳区慈善协会和镇党委联合表彰了全镇4个创建孝善之乡先进村社(区),84名孝善之星。榆阳区慈善会长和镇党委书记为孝善之星配绶带、戴红花、颁发证书。此后,榆林市慈善协会推广榆阳区经验,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孝善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创建内容和目标,提出创建任务和标准。“孝善之星”的产生实行民主推荐,层级审批。经过村民小组选评,村委会联评,乡镇考核,区慈善协会审定的程序好中选优。对当选的“孝善之星”由县(市、区)慈善协会和镇、街办党委、政府联合发文公布,召开乡镇慈善大会进行表彰,并通过县区融媒体中心、协会官网等媒介广泛宣传报道,使“孝善之星”慈行善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创建活动开展3年来,各县(市、区)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全市范围内兴起了人人争当“孝善之星”,户户争创“孝善之家”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了近百场孝善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孝善之家”“孝善之星”近千名,各类孝善典型犹如一面面旗子插在塞北大地,引领村风社风向好向善。榆阳区麻黄梁镇党委书记孙大忠说:“孝善之乡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化解了农村家庭和村民之间的一些矛盾与纠纷,村风正了,人心齐了。”

  六、强基固本,依法行善,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榆林市慈善协会连续4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县(市、区)党委、政府联系沟通,配强县级慈善协会班子、选好会长,推动12个市、县慈善会班子及时换届,把一批有情怀、有影响、有资源、有能力、能干事的退休干部充实到慈善队伍中来。并在镇设慈善分会,村、社区建慈善工作站,在市、县部门和行业系统建立慈善分会或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慈善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工作网络,筑牢干事创业根基。

  新修改的慈善法颁布后,榆林市慈善协会召开全市培训会解读慈善法;线上开展全市慈善会系统学习慈善法知识竞赛;每年9月份,集中开展了以“依法行善”为主题的“榆林慈善周”主题宣传活动。“慈善组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部署后,榆林市慈善协会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组织县(市、区)慈善会开展防查专项行动。在对既有的慈善项目对标对表排查列出风险隐患问题清单整改的同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内部治理。

  七、榆林慈善现象产生的动能和基因

  榆林慈善现象形成的动能和基因,关键是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关键是市、县区慈善协会有一个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克难攻坚的好班子,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能打硬仗的慈善队伍,更有一种大爱情怀、务实双创、清正严明、团结奋进的慈善精神。

  榆林市慈善协会班子有情怀、敢担当、干大事。老会长赵兴国从原榆林行署常务专员岗位退休后心系困难群众举起了榆林慈善的大旗,12年如一日殚精竭力,募集款物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多次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陕西省慈善协会的表彰,为榆林慈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现任会长刘洪从市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后到协会工作,15年来夙夜在公,带领榆林市慈善协会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工作的路径与方式,被群众称为榆林慈善的“领头雁”,两次荣获中华慈善总会“全国慈善先进工作者”,并荣获陕西慈善突出贡献奖,“三秦善星”等荣誉称号。副会长钟开有202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副会长庞瑶、张榆生被省文明办、省慈善协会表彰为“三秦善星”。他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情怀,刻苦钻研慈善业务,不断创新慈善工作,为募集说尽千言万语,实施项目踏遍千山万水。榆林市慈善协会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被市委组织部考评为五星级党组织,每年荣获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榆阳区慈善会长刘铁牛,神木市慈善会长张增光,定边县慈善会长马保珍,米脂县慈善会长马生光都是退休的县级干部,来到慈善协会后建章立制,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不断拓展慈善募集渠道,创新慈善工作方式,慈善募集大幅提升。在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实施中,为全省创造了经验,被当地群众誉为慈善工作的“铁会长”、拓荒牛、老黄牛。横山区慈善协会会长臧明山担任会长6年来,内抓管理,外抓募集。线上线下募集款物价值1.75亿元。尤其在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自费为志愿者提供午餐、自费为捐赠者发放奉献爱心纪念品。佳县慈善会长刘春华身患癌症仍坚持带病工作,2021年两次住院手术,出院后立即到协会上班。该县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但慈善工作却成效显著。

  “榆林慈善现象”引领了新时代陕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榆林慈善精神”见证了榆林慈善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作者为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