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吴向正 李 哲)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23年度宁波慈善组织“成绩单”。2023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新增慈善组织会员单位44家,慈善组织会员单位达到135家,全市慈善组织接收捐赠开票金额18.88亿元,接收股权捐赠市值19.3亿元,全年公益慈善事业支出21.4亿元,受益人数达162.9万人次。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体制机构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保障。2018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增挂市慈善联合会牌子,增加行业联合会职能,率先在浙江全省完成设区市慈善总会的转型升级。多年来,联合会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履行慈善行业调研、制订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交流、培养慈善人才、弘扬慈善文化等职责,成功构建多元慈善生态体系,有力推动宁波市慈善事业整体发展。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工作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宁波市坚持党委领导、行业协作、公众参与的“大慈善”理念,在民生保障上下功夫,从“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帮扶,以帮助困难对象融入新生活、新发展,减少帮扶依赖为方向,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在助困、助老、助医以及慈善资金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当地涌现出慈善产业帮扶基地项目、久久“乐活”计划、“爱在江北”“高山巡回医疗项目”“情暖手足”“美好家园”等众多优势品牌。
助困:
从“家”开始,帮助对象融入社会
为改善困难家庭居住环境,鼓励他们重拾信心、更好地与社会融合,宁波市慈善组织逐步推出居家环境改造项目。
2021年,象山县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大旸·暖暖的新家》居家环境改造项目。“我们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招募专业装修人员进行上门评估、改造。”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张雪亚说,有几户人家至今令她印象深刻。
“暖暖的新家”项目组工作人员入户评估改建方案
在一户家庭里,户主是一位40岁的退役军人,因糖尿病无法工作,其年迈的父母患有重病,儿子为初中生,家里仅靠低保金和其妻子务工维持基本生活。多重压力下,该户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当项目组人员第一次上门走访查看情况时,他心灰意冷地表示,自己腿脚不好,干不了活,只能每天在床上躺着。
“后来,随着我们入户次数增多,他与我们建立了信任关系,会时不时下床活动,并主动提出帮助工作人员做点事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张雪亚说,“通过项目受益的家庭,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慈善义工在一次次上门沟通、服务的过程中,给困难家庭带去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项目完成后,我们也会通过回访、节日慰问等方式叮嘱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面对生活。”
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序、整洁的居家生活有助于困难家庭积极面对生活挫折,帮助受助群众重拾信心、融入社会。从去年开始,宁海县慈善总会推出居家环境改造 —— “兴华善居”项目。据悉,该项目通过“政府牵头、社会参与、邻里帮衬”的帮扶模式,帮助居住环境较差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以满足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打造安全、宜居、洁净、便利的生活场景,着重对其居住空间及其使用设施进行基础改造。
宁海县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前期工作小组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困难家庭开展逐户走访、勘察、筛选等工作,从中找到符合改造条件的家庭,并根据改造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据悉,“兴华善居”项目作为一项提升困难家庭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2023年已在宁海县的18个乡镇(街道)排摸出142户改造候选家庭,完成42户家庭居住环境改造,投入项目资金共计63万元,经绩效评估,实际改造市值达1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困难户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兜住民生保障网。
助老:
激发潜能,倡导积极养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至关重要。
2022年3月,宁波市扬帆久久慈善基金会启动孵化老年组织、促进积极养老的久久“乐活”计划。项目以慈善为主导,怀着“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望,通过为老年社会团体及其项目赋能的方式,帮助宁波本土老人乐享晚年。
“乐活伴成长”系列培训
扬帆久久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宋洁说:“在我们以往的观念里,老年人往往是需要被关注和服务的对象,现在我们通过资金支持、培训赋能等方式,鼓励一部分有意愿的、低龄的、健康的老人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组建成‘老有所乐’的老年团队。”
久久“乐活”计划不仅让参加活动的老人转变了养老观念,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慈善活动、服务他人的愿望。很多老人在完成心理建设、内心变得有力量后,又主动成为慈善义工,完成了从“被服务对象”到“服务他人的义工”的身份转变,该项目助力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逐渐转化为可持续养老的动力。
69岁的管桂华是久久“乐活”计划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乐活帮帮队的一名资深义工。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管桂华曾是一名肝移植18年的患者,加入“乐活”计划后,他作为骨干身兼数职,开启了新的人生:他管理着270余人的“惠利移友俱乐部”,向肝移植患友分享术前、术后护理和生活经验,避免他们走弯路。管桂华作为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探访的带教组长,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为患者提供心理抚慰等一系列义工服务。他还是马拉松运动的爱好者、器官捐献的协调员。前不久,管桂华参与组织2023年惠利肝友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肝病患者,与他们分享生活经验。管桂华说,肝移植让他拥有了崭新的生命,而“乐活”让他活得更有价值。
“‘乐活’,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天封塔书画院老师吕启豪也有同感。长期活跃在社区养老中心的他,不仅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带去公益书画课,也为社区书画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吕启豪还经常参与、组织书画慈善义卖活动,将善款用于慈善项目。
助医:
从托举到预防
为了给宁波本地患重病、大病、急病的困境人群提供免费求助信息发布、筹款服务,同时为求助者提供各类咨询、协调等帮助,2018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推出“甬泉”医疗帮扶项目。“我们通过‘专家评估+个案帮扶’的方式,为深陷困境的患者开通医疗众筹,缓解重大病困难患者的经济压力,尽力消除因病致困和因病返困现象。”项目负责人说。
“甬泉”医疗帮扶项目组编写了《医疗求助指南(试行本)》(以下简称“《指南》”),对现有各类爱心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指南》对宁波医保政策、医疗帮扶、就诊挂号信息等进行汇总,对全国范围内针对特定病种的经济帮扶、药品援助等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整理,介绍了宁波慈善医疗联合众筹网络及“发起个人求助须知”等信息。通过《指南》,市民可以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帮扶信息,也为工作人员和各级社工指导困难群体求助打下基础。
甬泉项目慈善社工在医院探访患者
“甬泉”项目还运用“慈善+社工”理念,探索医疗帮扶与慈善事业的衔接机制,开展多层次、发展型慈善医疗服务。经过多年实务经验的积累,项目组社工发现患者背后的困境还叠加了家庭和社会因素,单纯的经济帮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开展一系列关爱行动,链接多方资源,探索多种路径下的个案帮扶方式。
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奉化小伙汪洋已与疾病抗争20余年。去年,他病情恶化,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得知其治疗费用经医保报销后仍需10万余元,汪洋一家陷入了困境。接到求助信息后,“甬泉”医疗帮扶项目组适时介入,项目组社工多次入户,通过访谈等方式评估患者身心状况及家庭支持情况。同时,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项目组社工多次走访医院,与医护人员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及费用。最终,经过综合评估,项目组与汪家共同制定了个性化服务方案,缓解了小汪进仓移植的经济压力。
2023年8月,北仑区慈善总会发起“雨润”慈善医疗服务项目,以“慈善项目化”形式发挥慈善社工专业力量。该项目链接北仑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资源,医社联动成立“优生健康产前适应性小组”,引导北仑区孕产妇及其所在家庭成为“成长型思维”家长,协助他们适应角色、提高胜任力。同时,项目组社工还在小组中科普家庭基础医学常识,提高家庭照顾能力,助力调整和改善家庭关系等。
“项目将个人和家庭的患病风险前置,切实做到有效疾病预防。”北仑区慈善总会负责人说,“相对于事后托举帮扶,我们更需要关注疾病的提前预防。”
基层治理:
聚焦村、社区,助力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慈善资源是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推进的活力源泉。为更好地提高社区治理质量、构建有序的社区秩序,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引导慈善资金支持、参与社区治理。
2021年,在雅戈尔集团的资助下,宁波市慈善总会发起了“美好家园”慈善项目。首批慈善项目主要面向海曙区、余姚市征集,规划建设美好家园基层服务站。
项目从社区实际出发,协同社区力量、聚焦社会问题,形成“立足于一个村(社区),为一个特定人群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运营模式。同时,项目依托美好家园微网站,完成评议、立项、资金披露等全流程,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效能。
石碶街道东方苑小区竣工于2002年,因建设年代久远,小区配套设施相对陈旧、环境卫生较差、居民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要求整改的呼声强烈。尤其是小区中心公园的“邻里长廊”成了众多居民心中的“痛点”,该长廊由于风吹日晒、年久失修,建筑整体破旧不堪,为过往居民增加了安全隐患。
在获悉美好家园慈善项目可以提供支持,解决社区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后,小区自治站广泛动员居民参与“爱心捐步得慈善资金活动”。短短20余天,活动吸引700余名居民加入,累计筹得步数13亿步,成功入选第一批立项的“美好家园”慈善项目,获得立项资金18.7万元。
项目前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投票等方式开展调研、挖掘需求,同时组织居民开展增能培训,前往先进小区学习经验做法,在最后的施工阶段也丝毫不马虎,盯好每一个细节。
“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是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工程。能够住在自己用双手打造出来的环境中,我感觉特别骄傲,也会格外珍惜。”居民张先生高兴地说。
东方苑小区“邻里长廊”改建只是美好家园慈善项目助推社区治理的其中一个案例。文昌社区的“百岁慈爱园”项目、迎凤社区的“邻里花园”项目、宝善社区的“善学堂”项目等,都发挥了慈善参与社区治理、撬动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作用。
截至2023年12月,“美好家园”慈善项目成功落地25个,主要服务老旧小区改造、为老服务、社区基层建设、青少年服务及乡村振兴五大领域,项目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已开展各类助老扶幼活动820余场,总受益人数达8万余人次。
“随着美好家园基层服务站的落地,每个站点所在的村社都设立了慈善基金。”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负责人介绍,村社基金是实现项目自我造血、社区资源内循环和民众个性化需求满足的重要载体,通过美好家园微网站线上或线下筹集资金,便于项目资源的积累、需求的挖掘和公众监督等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参与自治的效能,建立社区互助体系,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互动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回首过去,宁波市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慈善工作任重道远。宁波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命脉,只有在实践工作中规范运作、阳光透明,才能不断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修订)》被列入2024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项目。此次条例的修订,将为宁波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更好地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同时有利于聚焦健全慈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供给,提升慈善事业能级、做强规模体量,强化慈善行业监管、创新慈善发展业态,构建“慈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提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