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光闪耀革命圣地
——甘肃会宁着力打造教育与慈善事业金字品牌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见习记者 杜超)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之南,为甘肃地域与人口大县,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人口逾58万。放眼四围,梁峁起伏,沟壑纵横,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与古朴淳厚的民风民情造就了会宁固有的厚重深沉。
会宁质朴,却也有三个闻名之处:一是因“红”闻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标志着举世罕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因此成为革命圣地;二是因“苦”闻名。会宁位于黄土高原深处,长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历来有“苦瘠甲天下”之谓,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三是因“教”闻名,这块贫瘠干涸的土地以教育昌明名扬陇原,以人才辈出载誉华夏。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会宁考中文武进士者达24名,文武举人115名,生员贡生396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考入国家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在甘肃最多,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高考状元县”与“博士之乡”。
改革开放40多年间,会宁在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全县上下秉承崇文修德、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凝聚教育优先发展的共识,创造了以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厚植善教乐学土壤的“会宁现象”,先后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1万余名,其中硕士5500余名、博士1100余名。
今年高考,会宁延续了教育佳绩,全县本科一批院校上线1547人,全县600分以上考生86名,理科78名、文科8名,其中9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全县1794名考生被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院校录取,较2018、2019年分别提高10.8与3.3个百分点,录取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会宁现象”的形成,盖源于“三苦两乐”的“会宁精神”。
再苦,投身教育还要更“苦”
会宁教育的精髓被人们总结为“三苦两乐”精神。“三苦”就是“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两乐”就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会宁民众最为推崇的人生信条,每家、每户、每个人都对教育顶礼膜。学校里,校领导行政教学一肩两挑,在平凡常规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不平凡”“超常规”;在会宁,家长对子女读书的重视程度极高,“一人高考,全家苦供”早已成为大多数会宁家庭的写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生将考入大学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正像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翻版。
如今,会宁教育“三苦两乐”的精神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今日所倡导的“苦”已不再是多年前煤油灯下、冷馍凉水的凄苦学习生涯,而是一种“耕读传家”“勤学苦读”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再穷,也要补足教育“短板”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近年来,会宁县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保障义务教育,狠抓“控辍保学达标清零”,统筹推进教育扶贫,以“扶智”为贫困群众拔除“穷根”。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2019年底,会宁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3%,全县义务教育段户籍适龄人口近60000人,其中贫困学生为17038人,无一人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的目标全面实现。
在会宁,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走进会宁县红军小学,漂亮标准的运动场,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食堂及图书馆等教学生活设施功能完备,一应俱全。这是2019年新建的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软硬件的高配置,成为全县起步标准最高的小学,也是全县优化教育布局、补齐民生短板的典范学校。
近年来,会宁县城先后新建了5所幼儿园、3所小学、3所初中、1所职中、1所特教学校、1所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1座教育展馆,搬迁并新建了教师进修学校、会宁二中,搬迁优化了枝阳中学、东关小学和县幼儿园,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扩充。
自2014年以来,会宁县义务教育累计投入资金达4.5亿,贫困村均建有村小学或教学点,能够满足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寄宿制建设、营养餐供应、标准化运动场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等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会宁,引进最多的人才是教师。
为了延续教育发展后劲,会宁县从2017年开始,制定了《会宁县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行动实施方案》,规划用5年时间推进“五个一”人才引进项目,即引进100名硕(博)士研究生、100名免费师范生、协议培养100名免费师范生、引进1000名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1000名普通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同时,用住房和生活补贴等切实的优惠政策引进优秀教师资源。近两年已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硕士研究生52人,引进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142人,引进普通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405人,为会宁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贫,也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教育扶贫是最持久有效的扶贫,慈善助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知识改变命运,“一人升学造福全家”已成为会宁教育实践的最好证明。
马小琴是新添回民中学九年级学生,家中6口人,父母都在新疆打工,爷爷奶奶年老多病,14岁的小琴和弟弟成了留守儿童。“我在这里上学,不仅免了书本费、学杂费,还能享受到住宿生补助和免费的营养早餐。”马小琴说这番话时,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快乐感激之情。
教育扶贫的阳光沐浴着像马小琴这样的留守儿童,也同样照耀着会宁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会宁县白顾村的小郝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仅靠妈妈一人打工供养全家。小郝不负众望,今年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而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时跟进,化解了小郝一家凑不起学费的愁苦,圆了他的大学梦。
小郝只是千万个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的一个缩影。这些原本受困于经济条件的贫困生,得益于国家从本科延续至研究生段的助学贷款、全额奖学金和助研津贴,才得以走出贫困的藩篱,走上通向光明未来之路。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也是会宁慈善的工作重点。13年来,会宁县慈善会用于教育救助的资金达2182万元,救助各学段特困学生8665人。近年来,每年用于救助特困大学生的善款都在140万元以上,年均救助学生500余人。在会宁教育的金字招牌下,慈善助学显得愈加功不可没,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