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国际对话举办 共商慈善资金支持气候行动
2025-10-26 22:00:3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景亦兴)“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国际对话”近日在上海举办。来自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中外慈善基金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等近百名嘉宾共同探讨慈善界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在内的各方合作,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伙伴关系。

  绿色金融6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明康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预计所需投融资规模高达百万亿元量级。应对气候变化时间紧迫,金融是促进减排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在推动碳价发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控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碳中和技术的落地提供全周期、与风险特征相匹配的服务和相关的监督管理。刘明康呼吁明确慈善资金在金融中的创新角色,并倡议发布“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上海倡议”,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切实解决方案。

  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商业和慈善界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推动气候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他希望能够以此次对话为契机,凝聚中外气候慈善力量,通过多元交流探讨运用慈善和公共资金动员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支持气候行动,应对全球气候融资缺口这一挑战,造福子孙后代,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春龙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气候慈善不仅是资金与资源的调配,更是理念与行动的融合。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亚诺什·帕斯托表示,慈善资金应聚焦难减排行业,通过机制创新为深度减排铺路,提升速度与雄心。非洲气候基金会执行主任萨利姆·法卡尔提出,要促进各方深入理解如何发挥慈善资本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投资,把气候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兼中国区负责人海博指出,新兴市场气候投资需从百亿美元迈向万亿美元,要探索规模化融资渠道,要看到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清洁能源只占全球实体经济投资的6%,可再生能源在上市公司的股权份额中只占不到1%,这些数据都凸显出公私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指出,气候融资并非负担,而是对未来经济与商业活力的投资,它能够释放广阔的就业机会与增长潜能。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呼吁慈善与商业资金加大投入。她提到,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依赖大量尚未成熟的技术。这些早期技术因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金融支持。而慈善基金的长期耐心资本特性,使其成为支持突破性绿色技术(如绿氢、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完美载体”。她举例指出,过去5年欧美已有超22亿美元慈善资金投入该领域。同时她表示,目前全球慈善资金中投入气候领域的比例不足2%,未来仍有巨大潜力待发掘。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