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陈铭洋)每年8月,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无数家庭沉浸在金榜题名的喜悦中,但也有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在欣喜之余被学费难题压得喘不过气。由陕西省、市、县(区)慈善会联合教育部门、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已持续实施30年的陕西“慈善助学”项目,今年再次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希望之光,该项目共发放助学金 4959.36万元,帮助16466名学生跨越学费鸿沟,顺利开启大学生涯。
“没有这笔助学金,我可能真的要放弃上西安交通大学的机会了。” 今年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的小王,言语间满是对助学项目的感激。据悉,小王的父亲早逝,母亲长年患病,家庭重担早早压在这个少年肩上,大学学费曾在他眼中是遥不可及的数字。直到慈善助学项目的帮扶政策落地,他才重新握住了通往理想学府的钥匙。
在陕西,像小王这样因助学项目改变命运的学子并非个例。来自安康市山区的小李,一家5口全靠父亲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当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时,全家人的欣喜很快被“每年数千元学费”的压力冲淡——这笔钱对这个普通农家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好在慈善助学项目及时伸出援手,不仅解决了学费难题,更让小李得以带着家人的期盼,如期走进大学校园。
这份爱心帮扶并非止于经济资助。据陕西省慈善协会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陕西慈善助学项目早已建立起“资助+跟踪”的长效机制:所有受助学生都会纳入专门的人才数据库,慈善组织会定期通过电话回访、线上问卷、高校对接等方式,跟进他们的学习进度与生活状况;若受助学生遇到新的困难,还能及时获得后续帮扶。更暖心的是,许多往届受助学生完成学业后,主动加入慈善队伍,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让爱心不断延续。
为确保今年助学行动精准落地,陕西省慈善协会提前印发《陕西省慈善协会关于印发<2025年应届大学新生助学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全省各县(市、区)慈善会同步“早部署、早行动”,通过学校推荐、实地走访等方式精准筛选受助对象,让每一笔助学金都用在刀刃上。
从资助数据来看,今年的爱心力量格外强劲:榆林市为3952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1687.93万元,覆盖人数与金额均位居全省前列;“华山论剑西凤酒·爱心满世界”项目不仅拿出110万元资助600名新生,还额外捐赠305万元购置教师节礼物,传递“助学+尊师”的双重温暖;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为1700名陕西学子送去340万元助学款;江苏对口帮扶陕西的多家单位向陕西大学新生发放了助学金;浙江万象集团捐款为汉中、宝鸡等地的新生提供资助,展现出跨省联动、共助成长的大爱格局。
近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在镇安县举行2025年慈善助学活动启动仪式,进一步放大这份温暖的影响力。活动现场,陕西博爱医药健康协会向镇安县捐赠144万元,专项资助240名当地大学新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心系家乡,捐赠10万元帮助100名高中生缓解求学压力;杨凌示范区退休老人张昌生与好友杜俊飞、刘晓社自发组队,为13名大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至5000元助学金,用“银发爱心”为年轻学子加油鼓劲。
历经30年打磨,陕西慈善助学项目已形成“申请—审核—发放 —监督”的完善流程:从学校初步推荐,到慈善会实地核查家庭情况,再到多级审核确认,每一步都力求精准识别、不漏一户;资金来源涵盖企业捐赠、个人捐款等多元渠道,且所有支出均公开透明,定期接受社会监督,让慈善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据统计,30年来,陕西慈善助学项目已累计资助超31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资助总额达8.76亿元。如今,这些受助学子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靠知识改变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更有大批人在工作后主动接过“爱心接力棒”,成为新的助学捐赠者。这份跨越30年的温暖,正在三秦大地上持续传递,为陕西的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爱心动能与人才活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