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尚 洛)为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宁夏人社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作为全国第二批、西北地区唯一试点省份,宁夏将率先在网约车、外卖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开展探索,为全国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贡献“宁夏经验”。此次试点工作被纳入2025年宁夏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清单。根据部署,试点将重点覆盖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职业伤害风险较高的行业,首批纳入滴滴出行、美团、货拉拉等10家规模较大平台企业,通过3年时间分步骤推进,逐步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在保障机制设计方面,宁夏遵循“灵活缴费、广覆盖、保基本”原则,聚焦订单关键环节,督促平台企业如实申报、足额缴费,实现“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缴费标准坚持“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资金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管理,试点期间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缴费基准额分别按每单0.01元、0.07元、0.18元执行。同时,创新实施按单计费缴费、实名制登记管理,委托商保公司办理,探索适应平台企业特点的经办服务,实现试点对象应保尽保,彻底解决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随着灵活就业人员增多,宁夏人社部门不断完善和强化零工就业服务。宁夏人社厅就业局副局长雷建忠表示:“宁夏就业部门持续完善现有的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设施,让宁夏每个乡镇都有为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的就业机构,让零工人员找工作不用出社区。”
事实上,宁夏的灵活就业支持政策不仅关注“能就业”,更着力解决“稳就业”和“好就业”。
在银川市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农垦建社区,今年55岁的赵小玲正用针线钩织手提包。这件作品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能为她带来近100元的收入。农垦建社区党支部委员孙小梅负责社区妇女就业等工作。她介绍,社区自2023年3月开始探索一体化推进社区治理与促进妇女就业增收模式,将社区的“妇女之家”打造成“惠新”妇女手工钩织车间,创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并向自治区妇联争取到3.71万元项目资金,联系银川本地企业负责钩织技能教学、原材料供应、成品销售,为社区里的零收入和低收入妇女提供就业支持。
在吴忠市,盐池县创新推出“数字技能赋能+弹性就业”模式,通过互联网营销师(直播带货)、穿羊肉串企业订单式培训、企业灵活岗位开发等措施,让“陪读妈妈”就业有“术”,成功帮助960余名“陪读妈妈”实现了带娃增收两不误。这一实践不仅缓解了陪读家庭的经济压力,更探索出了一条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就业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csgyb2